文章编号:F20250103

婚恋两性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 1012 篇文章

“TA追,TA逃,TA插翅难飞”……这是网上调侃情感关系常用的“段子”,不仅常见于各类影视题材的关系模式,实际上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情感关系的写照。

今年来,不少热门的影视作品,也呈现了这一“追逃”模式:

比如,年初大火的韩剧《现在拨打的电话》,以政治联姻的 “契约婚姻” 为切入点,通过失语症妻子与政治精英丈夫之间的互动,呈现了亲密关系中极具张力的“追逃”:越是得不到回应,内心的愤怒就汹涌,进而以一场“绑架案”,表达对这种被忽视后的抗议。


又比如,白敬亭、章若楠主演的《难哄》,温以凡因原生家庭破碎和寄人篱下的经历,形成回避型依恋,桑延则以焦虑型依恋特质成为主动追逐者,进而展开了他们跨越9年的情感拉锯战。

为何有那么多的情感关系会呈现出“追逃”模式?

又该如何打破这种折磨人的“追逃”魔咒?

一杯咖啡将从心理学专业视角为大家作出分析。


静止脸实验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不被心爱之人回应的痛苦经历,但是你生来值得被悉心回应

襁褓中的你生着一双大眼睛和一张小圆脸。

父母光是望着它们,大脑中关于回应你需求的那片区域就充溢着动力。

婴儿的哭泣或微笑能够引发父母一连串生理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与照顾行为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婴儿的哭声可能会改变父母血液中某些激素的水平,以及血压、皮肤电传导和心率等指标,促使父母接近婴儿并实施安慰行为。


此外,微笑也是婴儿用来促使父母满足其需求的有效方式。

已有研究证明,婴儿的微笑能激活父母大脑中的动机和奖赏中心,促使爸爸妈妈们亲近婴儿。

如果婴儿无法得到令他们在世上感到安全所需的回应,那会怎样?

著名的“静止脸实验”揭示了答案。

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母亲用平静的表情看向婴儿,并且婴儿发出建立亲密联系的呼唤时,依然做到面无表情、不予回应。


婴儿会对母亲平静的表情做出一系列典型反应——首先是困惑,然后是不顾一切地试图与母亲建立联系。

这些尝试失败后,婴儿会变得焦躁和愤怒,急于得到母亲哪怕一丁点的回应,研究人员们称之为“依恋抗议”。

如果婴儿仍然得不到回应,情绪就会变得无助而悲伤

任何回应都好过无回应:

依恋抗议

成年人一旦在人际关系中得不到回应,同样也会做出“抗议”举动。

例如,当伴侣对你关上了沟通的窗口,你会因此感到愤怒,随后开始批评对方,或者提要求、向对方索取,以求伴侣做出某种回应——任何回应,只要不是沉默。

当我们没有从亲近的人那里得到回应,内心会感到恐慌,会迫切想要确信自己并不孤单。

强烈的焦虑驱使我们向伴侣寻求某种回应,以证明对方仍然关注我们的需求、仍然与我们的心在一起。


我们或许曾发出过如下抗议:

“你总是迟到!一点都不关心我吗?” “你这些不愿意付出的话,那我跟你在一起图什么?” “家里什么活都是我干!我受够了!你不能做甩手掌柜!”

这些表述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的表现,都表达出不顾一切地想从伴侣那里得到回应的强烈诉求。

在情感依恋的语言中,伴侣的任何回应,即便是愤怒的,都比没有回应要好。


何为追逃模式

伴侣沟通中,是什么真正让另一半将你拒之门外

问题是,伴侣关系中一方越是抗议,另一方就越会在冲突中继续坚定地选择沉默以对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愣住不动,事实上就已处于生理过载状态——标志性特征是心率超过每分钟90-100次。

虽然他外表看起来没有情绪或麻木,但实际上,血管中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正急速流淌。

沉默的伴侣之所以选择封闭自己,是因为感受到上升的冲突对亲密关系造成了威胁,抑或是感觉自己不具备满足伴侣的需求的能力。

总而言之,伴侣中的一方陷入依恋抗议(即行为)模式时,另一方会因此关闭沟通窗口(即行为),反之亦然。

“追逃”是伴侣间最常陷入的一种相处模式。

一方提出的要求和批评越多,并且内心渴望得到回应时,另一方听到的我不够好的信息就越多,从而导致生理过载和响应中断

逃遁的一方越是躲避沟通,追逐的一方越会被强烈的依恋恐慌吞没,从而更加不顾一切地渴求回应(就如静止脸实验中的婴儿那样)。


如何打破“追逃”模式?

想打破“追逃”模式,追逐者和逃遁者都需要摆脱“保护性”反应,用更直接、示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追”的一方与其穷追不舍,不如分享你对亲密感的需求,让对方知道你们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逃”的一方与其三缄其口,不如告诉伴侣,自己需要知道对方看到自己的优点、需要对方认可自己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如果你倾向于,或许可以对另一半说:

“我知道我最近工作太忙,经常惹你生气。 我想,我真正需要的是感受到我在你眼里很重要,你也想常伴我身边。 如果你能在我工作时发来一条甜蜜的简讯,那样我就能感到被你真切地关心和爱护着。”

如果你倾向于,或许可以说:

“一直以来我都在反思,每次你说我半夜还在加班,我总是选择沉默、拒绝对话。 我想这是因为,听到你的话,我感到我作为伴侣做得不够好,似乎没能给到你足够的陪伴和支持,于是我就僵在那里了。 以后你说话的方式能不能更温和一点,让我更容易感到自己有能力与你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呀?”

当原有的亲密连结受到威胁,我们变得紧张不安,身体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战斗或逃跑(即“追”或“逃”)的状态。

打破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立足我们更深层次的、潜在的依恋需求,即对亲密和接纳的需求,并将它们对另一半真诚、直接地袒露。

如果我们这样做,“追逃”模式就会转变为“缓和、交融”的适应模式,帮助伴侣双方围绕各自的需求建立连结。


End

作者 |塔莎·赛特(Tasha Seiter),医学硕士、博士、持证婚姻家庭治疗师,为任何希望改善生活或人际关系的个人或夫妻来访者提供在线心理治疗以及生活和人际关系辅导。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翻译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高尚(225)

校对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Yomi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李胜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