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的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这是《周国平文集》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是沉默的。

因为它不是装腔作势的“悲悯”,也不是居高临下的劝人“看开”。它讲的是一种痛过之后的诚实。经历过真正苦难的人,是讲不出“苦难使人成长”这种话的。只有从未淋过雨的人,才会劝你“雨后天晴”。

可是,今天这个时代,偏偏有太多人,爱拿“苦难”做道具。

他们没理解苦难,而是把苦难拿来编排、包装,变成“讲故事”的素材,变成“蹭热度”的话题,甚至变成“营销”的手段。

这些人不是真的走进废墟、见过泪水,而是站在远远的地方,拿着一张“苦难卡”,装模作样地表演情怀、贩卖同理心,结果不是掏空了苦难的意义,就是把别人流过的血换成了自己的流量。

这在胖胖看来,其实叫“消费苦难”。

它的本质,就是把别人的痛苦拿来做自己的内容,用别人的伤口给自己打广告。

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商业营销借苦难造热点,蹭情绪的流量。

打着“缅怀”“致敬”的幌子,干着“变现”“引流”的勾当。

这种事,最近就这么发生了。

据九派新闻报道,5月12日,某品牌一家奶茶店在成都玉林芳华街试营业,发文称:

“5月12号,是汶川地震17周年纪念日,也是60年一遇的好日子,四蛇聚首。天选之日!某奶茶品牌今天正式开业试运营咯。”

你没有看错,在这一天,被这家奶茶店文案“妙笔生花”地包装成“天选之日”。

一边是十几年前数万人的鲜血和泪水,一边是一杯饮料,被放在同一个舞台上宣传炒作。

这可不是无心之失,因为“无心”本身就是一种问题,因为这反映出的不是一个人的错,而是一整套已经扭曲的营销逻辑,一整套对苦难没有感知力的商业冷血。

消费苦难,说得直白点,就是把原本应该被尊重、被铭记、被沉默哀悼的历史痛点,当作一种情绪资源来加价售卖,无论你是卖奶茶、还是卖其他,本质都一样。

他们不只是无知,而是选择无视。

他们不只是愚蠢,而是觉得没关系。

就像这家店文案里写的:“60年一遇的好日子,四蛇聚首。”我不知道这是哪个“营销鬼才”搬出来的,但这已经不只是“语义不当”了,这是在往人类共同记忆的伤口上撒盐,然后沾着盐卖奶茶。

胖胖不是说不能不能开业,可以开业,但你不能把“纪念汶川”这么重要的历史节点,在文案后边硬往“好日子”“天选之日”上靠。

这不只是情绪上的不适,更是一种社会记忆的淡漠,一种对公共悲剧的商业化利用。

这一天,不是用来凑热闹的。

你要赚钱没错,但别踩着别人流过的血走捷径。

说句可能不太好听的,今天的有些市场营销,不是没钱,也不是没人,恰恰是有钱有人的时候,最容易膨胀得忘了底线。

营销的无底线,才是真正的“灾难”。

他们有整套市场部、运营部、文案团队、品牌顾问,开一个店前要过无数道审核,可最后还是让这种“地震纪念日+天选之日”的文案发出来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不是不懂,而是不怕。

不怕被骂、不怕翻车、不怕冒犯。他们甚至在一开始觉得,这样“争议”反而能带来热度。

直到网友们忍不住了,批评了,媒体介入了,才赶紧删帖装傻:“我们不清楚,是公司安排的。”

你看,这才是真正的“灾难”——这些人不再觉得什么叫错,什么叫不该碰。

哪怕是地震,哪怕是几万人遇难的日子,在流量面前都可以变成“噱头”。

你去问任何一个亲历者,幸存者,你问他们对“5月12日是好日子”这种说法有什么感受。

他们的沉默,就已经是回答。

可能有些人没经历过,就觉得别人反应过度,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冷漠”,是一种“我无痛感,所以你不该有痛感”的逻辑霸权。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社会是有记忆的共同体。

一个正常的商业营销,就不该容忍公共苦难被娱乐化、商品化。

目前,这家奶茶品牌删帖了,门店说“不清楚”,街道办说“开业日期不违规,但说法确实欠妥。”,网友说“说法不妥”。

看似风波平息,其实真正的问题才刚开始。

删帖不是承担,撇清不是反思。

如果没有建立底线,市场就会不断往下探,直到挖出“最会利用人类悲伤”的痛点为止。

商业可以创新,但不能造孽,不能消费苦难。

不是每个灾难都必须成为伤口,但不代表你可以拿来开玩笑。

不是每个营销都该被责备,但有些边界你必须学会尊重。

赚人钱之前,先干点人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