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为民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公仆热”成为政民互动的崭新亮点。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听民声、解民忧,赢得了群众广泛赞誉。然而,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逐渐浮现,“虚浮假”的工作作风正悄然侵蚀“公仆热”的温度。

  • “虚浮假”作风损害党群关系

当前,“虚浮假”作风在某些角落滋生蔓延,引起了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深深忧虑与反感。在民生服务窗口,有的干部面对群众的诉求,只是机械地背诵政策条文,却不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乡村振兴一线,个别干部热衷于打造“面子工程”,对群众关心的水电路网等实际问题却避而不谈;在网络政务平台上,有人为追求表面上的“政绩”,用精心修饰的照片替代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将群众的困难包装成看似完美的案例。这种“虚假政绩观”让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受到损害,割裂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 执政之本在于为民解难

真正体现干部价值的,不是汇报材料中的漂亮辞藻,而是为群众解决的实际问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否设身处地地理解群众疾苦,能否有效破解群众面临的难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应该是将复杂的政策转化为群众能理解的“土话”,把繁琐的审批流程变成便民的“直通车”,把生硬的规章制度变成有温度的服务准则。“虚浮假”作风既不实事求是,也缺乏对人民群众的真诚,同时满足于表面工作,让人民群众感受不到党委政府的真诚,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公仆热”蒙上了功利化的阴影。

  • 用制度与监督筑牢民生防线

公共服务兼具技术属性和人文属性,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人文属性是根基。脱离了这个根基,任何工作都会流于形式。正因如此,公共服务应始终把群众满意度和实际成效放在首位。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有的干部热衷于统计数字游戏,将群众满意度当成可以“制造”的指标;有的热衷于“造盆景”、搞点缀式服务,而对于系统性难题却视而不见;有的则只关注“看得见”的政绩,忽视了群众深层次的诉求。这种浮夸作风,让庄重的使命担当变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各级组织作为施政的第一现场,应当构建全面的监督机制,建立客观的评估体系,用制度之尺丈量服务的深度,用为民之心感受群众的温度,真正筑牢“民生为本”的防线。

  • 变指令传达为情感共鸣

基层干部应努力转型成为“贴心人”,将传统的上传下达模式升级为与群众的情感共鸣模式。服务群众不是机械执行命令的过程,而是用心感受群众需求、用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党员干部要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楼栋,倾听群众心声,与他们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杯热茶,真正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基层工作不应止于完成上级任务,而要关注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执“公仆之笔”,以实绩之效、真诚之态,在百姓心中绘就信任画卷,才能架起党群连心桥,真正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 以行动书写公仆新篇

党群关系的巩固与提升,本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是执政使命的延续。守护执政根基,摒弃浮躁虚功,以制度刚性守住为民底线,以人文温度激活执政初心,才能让政务服务真正成为连接党和群众的坚实纽带,让“公仆热”成为体现实干精神、彰显为民本色的生动写照。当群众不再简单地将服务当作“一阵风”,而是感受到持久的温度;当政策执行不仅仅是文件的传递,而是问题的解决,政民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良性互动。让服务为民生代言,让群众为党点赞,“公仆热”才能沉淀为民心所向,焕发出持久的执政活力,结出甜美的民生果实。(朱悦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