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航运网站MarineLink报道,2025年5月13日,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于近日更新制裁名单,将超过20家实体及个人纳入制裁范围,指控其长期协助伊朗向中国运输石油,并为伊朗军事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制裁名单中首次出现三家总部位于中国青岛的企业——黄岛检验认证有限公司、青岛富申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青岛联润国际船舶代理有限公司。
此次制裁是美国拜登政府继2023年对伊朗Sepehr Energy公司实施制裁后的进一步行动。美国财政部指控,被制裁实体通过伪造文件、船对船转运、虚假检验等手段,协助伊朗军方控制的Sepehr Energy公司向中国出口石油,所得资金用于支持伊朗弹道导弹研发、核扩散及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袭击。数据显示,2023年伊朗对华石油出口量日均约120万桶,占其总出口量的80%以上,其中大量交易通过第三国公司进行“灰色转运”。
本次制裁三家涉事青岛企业包括:
- 1. 黄岛检验认证有限公司:石油溯源的“技术掩护”。作为中国质检行业的区域代表,黄岛检验认证有限公司被指控为运输伊朗石油的船舶提供虚假检验报告。根据OFAC披露,该公司多次对已被列入制裁名单的油轮(如悬挂喀麦隆国旗的BALU号)出具符合国际标准的油品质量证明,掩盖石油的伊朗来源。其位于青岛自贸试验区的办公地址(黄河东路150号)邻近青岛港油品码头,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国际油轮抵港前的关键服务节点。
- 2. 青岛联润国际船舶代理有限公司:港口作业的“隐形推手”。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老牌船代公司,被指担任Sepehr Energy租用油轮的指定港口代理,协助处理船舶靠泊、报关及卸货流程。OFAC文件显示,该公司曾为多艘关闭AIS信号的“幽灵船”安排青岛港作业,利用其掌握的266号宁夏路东方商务大厦办公点,协调油品转运至山东地方炼厂。其业务网络覆盖福州南路87号等多个实体地址,凸显其在本地航运业的深耕。
- 3. 青岛富申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资金链的“终端枢纽”。注册于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的富申石化,尽管成立仅两年(2022年10月),却迅速成为制裁网络中的关键环节。美国指控其通过保税区政策优势,接收经香港、新加坡中转的伊朗原油,并利用“原油进口配额”制度漏洞,将石油转售给未获资质的民营炼厂。公司所在的印度洋路1号裕方海澜办公大厦,与青岛港董家口30万吨级油码头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地理便利性使其具备快速分销能力。
根据美国《第13224号行政令》第1(b)条款,此次制裁属于“二级制裁”,意味着任何与上述企业进行交易的第三方都可能面临被切断美元结算、冻结在美资产等风险。对于青岛三企而言,未来全球主要航运公司、银行及保险公司将终止与其合作,其相关的货代、仓储企业恐受连带影响。
青岛董家口30万吨油码头
作为中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港,青岛承担着山东地炼集群60%的原料供应。此次制裁可能迫使地方炼厂转向俄罗斯、委内瑞拉等替代油源,推高运营成本。据隆众资讯测算,若伊朗原油进口量减少30%,山东地炼加工成本将上升8-12美元/桶。美国首次将制裁矛头指向青岛自贸区企业,标志着其对华施压力度从央企向地方企业扩散。此前,美国已对珠海振戎、中石油旗下昆仑银行等实施制裁,但此次针对港口服务型企业的打击,显示出美方试图瓦解伊朗石油入华的“最后一公里”网络。
美国此次制裁不仅是对伊朗石油网络的打击,更是对中国地方企业全球化合规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青岛作为“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其企业的命运折射出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复杂性。在“规则武器化”成为新常态的当下,中国企业唯有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才能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与遵守国际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未来,美方是否会进一步将制裁扩大至国有能源巨头,将成为影响全球石油贸易格局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