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媒体在报道印巴冲突时呈现出一种近乎狂欢的“胜利叙事”,不仅坚称印军在边境冲突中“大胜”,更将矛头指向中美,贬低中国导弹性能,嘲讽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
从克什米尔冲突到巴黎奥运会,印度在现实挫败与虚拟胜利之间构建的“认知屏障”,折射出印度社会对现实困境的回避,同时也正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其国家心态与战略走向的重要窗口。
舆论场的“精神胜利法”
在持续发酵的印巴冲突背景下,印度部分媒体人展现出一种近乎矛盾的双重叙事:一面将本国军事实力捧至“世界第一”,一面对中美巴三国的军事能力进行系统性贬低。
而这种看似荒诞的舆论操作,实则折射出印度社会在国家安全认知上的深层困境。
就比如在近日,印度知名媒体人帕尔基·夏尔玛(被中国网友称为“甲亢姐”)在节目中宣称,印度空军击落巴基斯坦战机,并拦截了中国制造的霹雳15导弹,甚至质疑中美媒体报道的真实性。
她宣称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的JF-17与J-10C战机在空战中表现不佳,却对巴基斯坦空军用歼-10C击落印度“阵风”战机的公开战绩视而不见。
更荒谬的是,夏尔玛将坠落在印度境内的霹雳-15导弹残骸解读为“哑火证据”,却无视法国国防部已证实阵风战机在冲突中受损的官方声明。
加之印度媒体此次宣称击落战机的依据仅为一则模糊夜视视频,画面中亮点难以辨认机型,根本称不上是一种证据的体现。
甚至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与2019年印度宣称击落巴基斯坦F-16战机却遭美国核实数量无误的闹剧如出一辙,此次缺乏残骸、飞行员信息等实质性证据,也再度引发国际社会对“口头胜利”的怀疑。
更别提夏尔玛的激进言论与印度军方近年宣传模式高度重合,每当实战失利,便炮制“重大战果”提振士气。
就比如在2019年“击落F-16”乌龙、2023年“斩首巴基斯坦指挥官”造假等案例,这样的事例都使得国际媒体对印度的单边声明持警惕态度。
而印度这种“选择性失明”背后,是印度媒体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置于事实真相之上的生存策略。
在抹黑中国装备的同时,夏尔玛将美国对印度空军的批评斥为“生意阴谋”,暗示F/A-18E/F与F-35推销是华盛顿的“舆论陷阱”。
这种看似“左右逢源”的批判,本质上是印度对中美军事技术代差的焦虑投射,夏尔玛质疑中美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实则暴露印度对客观报道的防御心态。
相较之下,印度部分媒体将战果渲染为“民族胜利”,与西方炒作“中国威胁论”形成微妙共振,前者服务于国内政治,后者则符合地缘博弈叙事。
贬低中美的战略焦虑
同时印度军方宣称的“技术优势”与其装备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印度斥资引进“阵风”战斗机等先进武器,但实际作战中却屡遭挫败,巴基斯坦歼10C战机在冲突中展现的体系化作战能力,反衬出印度军事现代化的碎片化缺陷。
更讽刺的是,印度媒体对巴铁战力的嘲讽,恰暴露其内心对对手的畏惧:若巴基斯坦真如所言“不堪一击”,印度又何必耗费巨资升级军备?
这种认知撕裂,本质是印度在无法正视自身短板时,通过贬低对手维持心理平衡。
当印度斥资24亿美元采购36架“阵风”战机却未能在冲突中建立优势时,通过舆论贬低对手的技术先进性,成为维护军事投入正当性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就连印度军方退役中将拉尚卡尔公开表示,愿与中国交战而非巴基斯坦,暗示后者“更擅长战斗”,这种荒诞的逻辑实则将失败合理化。
这种刻意抬高对手的论调,既是为印度空军失利寻找遮羞布,更暗含分裂中巴战略合作的险恶用心。
当印度无法在军事层面压制巴基斯坦时,通过舆论战制造“巴铁威胁论”,成为其地缘政治博弈的新工具。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媒体对国产装备的盲目吹捧,从“阿卡什”导弹到“布拉莫斯”巡航导弹,皆被渲染为“世界一流”,而实际战损数据与装备依赖西方技术的现实却被刻意掩盖。
例如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维护的苏30战机坠毁率居高不下,国产“光辉”战机虽宣称竞标胜出,实则连竞标对手型号都混淆不清(如将L-15教练机误认为枭龙战机)。
用“外敌”消解内部矛盾
印度媒体的激进言论与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密切相关,印度与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恐怖袭击、水资源争夺及军事对峙陷入全面对抗,而印度媒体的激进言论成为这场危机的关键推手。
在民族主义情绪与地缘博弈的双重作用下,印度主流媒体正通过极端化叙事加剧地区紧张,将一场局部冲突推向全球关注的核危机边缘。
5月初,印度政府切断杰纳布河与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的供水,印度媒体迅速将这一“水资源武器化”举措包装为“民族生存之战”。
《印度时报》头条宣称:“控制水源就是控制巴基斯坦的命脉”,社交媒体上“让巴基斯坦渴死”的极端言论获得百万点赞,而这种舆论导向掩盖了《印度河河水条约》的法律效力,将国际公认的共享资源转化为单边政治筹码。
巴基斯坦农业部门警告,断水可能导致旁遮普省60%农田枯竭,而印度媒体却以“打击恐怖主义源头”为由为其正名,将人道主义危机转化为地缘政治筹码。
4月22日克什米尔恐怖袭击后,印度媒体对巴基斯坦的指控呈现“有罪推定”模式,《印度斯坦报》却在未提供证据的情况下,直接称袭击为“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策划的国家恐怖行动”。
这种叙事不仅为政府军事冒险提供合法性,更煽动国内仇巴情绪,德里街头“血债血偿”的示威游行与社交媒体上的战争呼吁,正是媒体极端化言论的具象化。
印度媒体的操作与二战时期日本“大本营战报”的虚妄宣传惊人相似:在“零式战机无敌”的神话中,日本海军葬送了全部航母舰队,但短期内可煽动民族主义情绪,长期却加剧了地区信任危机。
今天的印度若沉迷于“布拉莫斯导弹百发百中”的幻想,忽视电子战能力落后、战机数据链脆弱等真实短板,终将重蹈历史覆辙。
更危险的是,当舆论场与决策层形成认知闭环时,国家战略调整的能力将被彻底锁死。
结语
历史证明,军事宣传与真实战力的脱节往往导致灾难性后果,印度若持续沉溺于“世界第一”的自我建构,不仅会阻碍军事改革的务实推进,更可能在地缘竞争中陷入孤立。
当前的巴基斯坦已转向中国采购歼10CE等先进装备,印度却仍寄望于“制裁盟友”的荒谬策略,这种背离现实的执念,终将在下一次冲突中暴露其脆弱本质。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