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国际家庭日,本周也是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除了为孩子学业的内卷而焦虑,不少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还会为“情”所困扰。最近,一个“科学早恋”的话题在全国广为流传——有家长既怕孩子早恋,又担忧孩子缺乏“恋”的情商和智慧。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两性交往观念呢?
有些家长过分敏感
上海家长服务热线家庭教育咨询师宋成锐说,经常有家长来电讨论有关孩子早恋的问题。前两天有位小学高年级女生的妈妈打热线电话,说听老师反映,她的女儿在学校里只要一下课就喜欢与一位男生形影不离,有说不完的话。这位家长还发现,在家里女儿有一本坚决不让别人看的日记本,趁她不注意时翻了一下,里面写着不少与那位男生每天相处的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彼此的喜欢与欣赏。“怎么办啊?要不要给孩子换个班级或换个学校?”这位妈妈急切地询问。
“家长咨询早恋的电话有很多,有些情况在我们看来多半是家长的过度担忧。”宋成锐说,就拿一些小学生家长来说,往往是过于敏感、过分紧张了,因为在小学生群体中,或许他们心中根本就不存在“恋”这个词,更别说“早”了,他们只是喜欢与某个同学相处,甚至连性别的概念都是淡薄的,只是认为对方是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朋友,能说到一起、玩到一起。
也有家长过于坦然
宋成锐说起了最近的一个案例:“马上要中考了,有位细心的妈妈发现儿子在家里做功课时,手机不断有微信跳出。等儿子睡着后一看,居然发现他天天晚上要与一位女同学聊天,有些语句还是很暧昧的。这位妈妈的情绪几乎要崩溃了,打电话咨询这样下去影响了学业怎么办?”
然而,与这位焦虑妈妈不同的是,如今在一部分家长中口口相传一个新词,叫“科学早恋”。这个说法或出自北京海淀某著名中学。在那所学校里,有教师在网上吐槽,孩子的早恋已经被一些家长坦然接受,甚至还有家长对老师直言“你不要干涉”,表示初中生谈恋爱,能够基本躲开城乡恋、异地恋两个“大雷”,避免将来的“扶贫式婚姻”,家长和老师应该做好怎样去指导孩子“科学恋爱”。更让老师们惊诧的是,有家长竟然以“未来亲家”的身份相互交往,还时不时地约个茶、吃顿饭、聊聊天。这些家长的观点很直白,认为自家与对方家庭的条件大致相同,孩子之间也十分了解,相较于将来在社会上结识陌生人,这种早恋的风险显然要小得多,也更符合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
早恋问题疏胜于堵
宋成锐认为,早恋并不存在所谓的“科学”与否问题,倒是家长对孩子与异性相处的指导必须科学。也有专家表示,在部分家长中流行的“科学早恋”之说,其背后的逻辑仍是家长的功利心在作祟,是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看待和指导孩子的情感问题。在孩子人生第一次触碰到两性交往关系时,就为他们埋下了“婚恋工具化”的种子。
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贞说,青春期情感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课,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喜欢是身心发展的自然现象,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过程,也是学会情感表达的重要阶段。首先,家长要破除偏见,明白“早恋不等于问题”,是“恋”就不存在“早”或“晚”,青少年需要从模糊的性别概念中去找寻到自己的生物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其次,家长要冷静对待和处理孩子的两性交往问题,懂得疏胜于堵的道理,切忌简单粗暴批评,更不要一味地苛责或禁止。家长可以通过开放和诚实的沟通帮助孩子弄清“喜欢”“责任”等问题的内涵与意义,鼓励他们扩大交际圈。同时,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学会边界管理,明确告知孩子安全的底线和身体的界限。
原标题:《新民教育观察丨教师惊诧,竟有家长鼓励孩子“科学早恋”?》
栏目编辑:郜阳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制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