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5月14日电(记者黄江林)穿梭在城市高楼间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深入高山河谷寻找地质断层痕迹、采用先进技术评估震灾风险……

  在震灾风险防治战线工作15年的张文朋,最近又完成了一项野外探测任务,从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返回天津。

  张文朋是天津市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副主任,他所在的部门承担着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在看似平静的地面下,地壳活动频繁,如果我们不去搞清楚它,那么一旦发生大地震,将给我们带来巨大损失。”张文朋说,“我们就像地震‘侦查员’,通过专业探测和防治,把地下搞清楚,把地上搞结实,让公众搞明白,最终减轻地震造成的危害。”


  张文朋在西藏开展野外探测任务。新华社发

  前不久,他和同事一起到改则县,给当地一个医院建设项目做地震安全性评价。“这就是把地下搞清楚,为工程后续建设保驾护航。”张文朋说。

  改则县地处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为抵达这里,张文朋和同事先乘机飞抵拉萨,再转乘汽车行驶上千公里。一路上,头疼、腹泻、失眠等高反症状接踵而至。尽管疲惫不堪,但在抵达次日,他们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我们要对项目选址中心25公里范围内的地质构造情况开展调查。”谈及这项工作,张文朋如数家珍:“要根据地上裸露的岩层分析地下构造的情况,所以这是一个体力活,既要爬山,也要下河谷,用地质锤敲开岩石,清理剖面,细致观察并记录……”

  但在缺氧的环境下,这些以往熟悉的动作都变得更加困难。“走快几步,就会气喘吁吁。”在专业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支撑下,张文朋和同事经过一周的野外考察,将相关地质资料收集完整,保障了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除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保障重大工程建设,张文朋和同事们还深度参与地震灾害风险普查。


  张文朋(中)在档案馆查阅建筑结构图纸。新华社发

  2020年,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启动。面对天津市承灾体底数不明的状况,天津市地震局牵头部署开展了地震灾害风险普查行动。张文朋和团队深入城乡各地实地勘察,到档案馆、资料室收集各类图纸资料,耗时6个多月,完成天津全市3500余个自然村的抗震性能调查,收集全市5000余套结构图纸,进一步摸清了天津市地震灾害风险底数。

  “这只是第一步,接着我们用相关技术对地震灾害风险开展测算和预评估,再根据测算结果,开展针对性的防治。”张文朋介绍,通过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天津市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完成了天津市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和地震风险评估区划等工作。

  不只是张文朋,在天津市防震减灾战线上,还有不少工作人员奋战在一线:有的全天候值守在山区地震台,有的正奔走在大街小巷持续调查,还有的在实验基地开展城市韧性研究……他们的每一次出发,都伴随着未知的挑战;他们的每一轮坚守,都在为城乡和人民筑牢安全防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