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WTA罗马站开始女单四分之一决赛的争夺,世界排名第13的俄罗斯球员戴安娜·施耐德在首盘抢七胜出、第二盘4-0领先的情况下遭到6号种子、意大利本土名将鲍里妮逆转,本场比赛施耐德的失利和意大利主场疯狂的氛围有一定关系,但这背后还有更复杂的原因。早在今年罗马开赛前,施耐德就宣布与刚刚成为其教练的萨芬娜结束合作,她说萨芬娜要回到巴塞罗那的家中处理一些事情,但不愿过多讲述其它细节。这一消息不仅暴露了施耐德近期赛场表现的心理困境,也揭示了萨芬娜转型教练的挑战,以及萨芬兄妹在教练角色中的共同困境。与此同时,萨芬娜的哥哥马拉特·萨芬也未随弟子卢布列夫前往罗马参赛,兄妹二人的教练生涯似乎正面临阶段性终结。这场风波背后,既有个人与职业的冲突,也折射出网坛教练体系的深层变革。
在对阵鲍里妮的比赛中,施耐德一度以7-6 4-0领先,却在主场观众的呐喊声中突然崩盘,最终以7-6 4-6 2-6惨遭逆转。这场失利暴露了施耐德长期以来的心理短板——抗压能力不足与情绪管理失衡。从技术特点上来讲,施耐德以力量型打法著称,职业生涯截至目前已斩获四个巡回赛冠军,但在关键分处理上常因过度自我苛责导致失误激增。此前,教练安德烈夫曾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她缓解压力,但萨芬娜接手后,这一问题再度显现,萨芬娜就因施耐德马德里赛对阵施瓦泰克这一场的发挥而表达过不满。鲍里妮作为东道主选手,其球迷的助威声形成巨大干扰。施耐德赛后坦言:“我试图屏蔽噪音,但对手的每一分欢呼都像在提醒我可能失败。”这种心理波动是传统的俄罗斯女选手身上的通病。
尽管萨芬娜被施耐德称为“传奇教练”,但两人合作仅维持一个月便宣告终结,背后存在多重结构性矛盾:首先是技术理念的分歧。萨芬娜的执教风格以经验主义为主导,强调底线对抗与战术稳定性,这与施耐德偏向进攻型打法存在冲突。例如,萨芬娜试图减少施耐德的冒险性击球,但后者认为这会削弱其比赛特色。其次是心理调适的缺位。萨芬娜在球员时期因心理压力导致多次大满贯决赛失利,其自身尚未完全克服的“心魔”限制了她在教练角色中的疏导能力。施耐德在关键分上的犹豫与萨芬娜的“欲言又止”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萨芬娜因背伤提前退役的经历使其对训练强度极为谨慎,但施耐德团队认为这种保守策略影响了其体能储备。例如,马德里站期间,萨芬娜建议减少高强度对抗训练,导致施耐德在后期比赛中出现疲劳迹象。
萨芬娜与哥哥萨芬的教练生涯困境,既是个人特质的结果,也与现代网球生态的转型密切相关:萨芬执教卢布列夫期间,虽帮助其优化正手进攻,但其情绪化执教风格与新生代球员需求脱节。卢布列夫近年频繁因赛场情绪失控影响成绩,舆论质疑萨芬未能以身作则传授心理韧性。此次未随弟子前往罗马,被解读为双方合作的“冷静期”。
而萨芬娜始终活在哥哥的传奇阴影下,其执教理念仍带有“自证”心态,试图通过弟子成绩摆脱“最水世界第一”的标签。这种压力导致她过度干预技术细节,反而限制了施耐德的自由度。现代教练团队需整合数据分析、运动科学等多维技能,而萨芬兄妹更依赖传统经验。例如,萨芬娜在训练中较少使用生物力学传感器,而萨芬甚至公开质疑“科技依赖症”。
尽管暂时退出教练席,萨芬兄妹仍具备重返教练领域的潜力。萨芬娜可转向心理韧性培训,结合自身逆境翻盘的经验,与运动心理学家合作开发课程。此外,其法律学位背景可助力球员职业规划。萨芬的张扬性格适合激励青少年球员,俄罗斯网协可邀请其参与国家青训计划。其2005年澳网夺冠的战术理解仍具传承价值。当然二人可效仿纳达尔学院模式,创立网球学校:萨芬负责技术训练与赛事策略,萨芬娜侧重体能管理与心理建设,形成优势互补。
萨芬兄妹的教练生涯暂停,既是个人职业的转折点,也映射了网球教练体系从“单一权威”向“团队协作”的转型。对施耐德而言,寻找兼具技术适配性与心理疏导能力的教练将成为关键;对萨芬娜和萨芬来说,放下“证明自我”的执念,或许能开辟更广阔的道路。萨芬娜退役时曾经说过:“结束亦是开始,只要热爱仍在,网球的第二篇章永远值得期待。”(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