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龙图,坐衙门,三道御铡不留情,两袖清风立天地,一身正气惊鬼神”。在肥东县包公故里文化园花园井边,来自肥东县古城学校的音乐教师程明正带领学生学唱歌曲《包公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童声,包公精神就这样悄悄地走进了学生们内心。

日前,合肥市《地域文化融入义务教育美育课程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组将课堂搬进真实的文化场馆,让学生在包公像、包公故居、花园井等不同场地,身临其境地感受包公廉政文化与地域特色,使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和感染力。

文化浸润,融合创新。“在传承庐剧、木刻版画等传统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创作,如在刻‘廉’魂课上,学生利用AI技术将包公故事生成剧本,再将剧本的不同片段通过具体的指令生成数字版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生成的数字版画进行二次创作,并印制在卷轴上,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充分体现美术、戏剧文学与AI的跨界交融,实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教师,也是执教者的蔡迎菊看来,将AI技术运用到美术课实际教学中,还是首次尝试,但惊喜不断,也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教育数字化正倒逼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

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肥东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教师黄卫琴。作为执教者之一,她认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在准备表演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师生们主动查阅资料、深入探讨,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据该课题第一主持人吴孝文介绍,本次活动突出以“廉”为内核,将包公精神融入学科内容,注重廉政文化教育,结合非遗文化,安排了展“廉”姿、奏“廉”韵、刻“廉”魂、贴“廉”气、塑“廉”味、唱“廉”音、诵“廉”训等七个主题课堂,涵盖包公故事、庐剧、民族乐器、木刻版画、戏剧脸谱、泥塑等非遗项目。

“学生走出校园,在包公故里文化园的校外场馆中,以沉浸式、多元化的艺术体验,深入了解包公文化,感悟廉政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这种馆校合作的模式为美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它打破了校园边界,让地域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吴蓉颇为感慨,以包公廉政文化为核心,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语文等多学科融合的形式,将思政教育与非遗传承、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打破了学科界限,探索出了多学科融合美育新模式,深化了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活动当天,除了精彩的教学展示,还举办了美育论坛,与会专家、教师共同探讨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美育课程的路径与方法,为后续课程推广和深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典案例,有力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下一步,我们将与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等场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拓展课程资源,完善教育模式,在中小学不断深入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吴孝文说。


师生交流讨论

学生感悟

一次科技与艺术的奇妙碰撞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七(6)班 郑 可

通过这次馆校合作,我真切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艺术的唯美。

在去包公园的路上,我十分期待与兴奋。刚到包公园,我便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迎面扑来。沿着青石板路前行,我们来到了奉亲厅,墙上写着包公孝廉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包公的清正与孝顺。

我们这次是利用AI生成图片,进而进行版画雕刻。在我之前的认知里,AI是一项高大上的技术,与我们日常生活应当没有什么关系。直到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切感受到AI技术应用的普遍性与实用性。我们只需要下载豆包AI软件,在里面输入关键词,就可以生成想要的图片或文本,这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节约了时间。AI技术的发明和创新本质上是为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我们确实应当尝试去了解并使用它。

利用AI生成图片后,便进入印版雕刻环节。我们将打印出的图片印制在板上,涂抹卸甲水,让图片上的图案印上去,以便进行雕刻。随后,便要用刻刀精心雕版,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AI生成的图片为雕刻版画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灵感,以往传统的雕刻版素材获取较为局限,而AI能突破想象的边界,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案。这种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结合,不仅是创作方式的革新,还让古老的雕刻版画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科技有了更具温度的艺术表达。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的进步与艺术的魅力,当古典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学生将AI生成的数字版画进行二次创作

在对话历史中感知AI技术的温度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七(6)班 许景皓

通过参加这次馆校合作活动,我深切感受到了包公的清廉与孝顺。但最令我着迷的是在探索包公生平的过程中,那些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人文温度。

清晨,我们跟随老师的脚步驱车来到包公园。踏入奉亲厅时,讲解员的介绍让我心潮起伏——素来“铁面无私”的包公竟曾为侍奉父母毅然辞官归乡。闭目遐想间,仿佛看见北宋年间,那位刚正的青年官吏守在父母病榻前,衣不解带、目不交睫的身影,这一幕让历史课本中“忠孝两全”的记载瞬间有了血肉。

最富趣味的当属AI探秘与版画创作环节。我们围坐在长桌前,通过AI搜索包公故事的相关图像。当“辞官归孝”的古画映入眼帘时,我立刻被画面中孝子低眉侍亲的神态所触动。选择打印图片后,我们开始了版画制作:先将画纸与胶板仔细对齐,再用卸甲水轻轻滴染。随着“啪嗒”一声轻响,水墨在纸面晕开,包公俯身奉茶的身影轮廓逐渐显影于胶板之上。手握刻刀时,我屏住呼吸——每一道刻痕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运刀都是对文化的传承。汗水顺着指尖滑落,当最后一缕线条刻就,老师指导我们用滚筒均匀蘸取油墨,将宣纸轻轻覆盖其上。屏息揭开的刹那,一位神情温厚、衣袂端严的孝子形象跃然纸上,仿佛正从千年光阴中走来。

活动尾声,我们捧着各自的版画作品登上舞台。望着台下专注的目光,我从容讲述着包公“辞官侍亲”“家训明志”的故事。那一刻,手中的版画不再是油墨与纸张的组合,而是包公精神的载体;台下的掌声亦非单纯的赞许,而是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的心灵共鸣。

这次活动让我重新认识了AI技术的温度——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而更珍贵的收获是读懂了包公:他不只是史书中“冷面寒铁”的清官符号,更是一位用行动诠释“孝悌为本”的凡人,一位以《家训》垂范后世的长者。那些关于清廉、忠孝、担当的精神火种,正通过我们的笔尖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里悄然扎根。

我知道,当我们带着包公文化的印记离开时,传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从未停留在过去,而是化作春风,吹进每个愿意倾听的心灵。


学生沉浸在创作中

清廉之光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学校七(10)班 汪子涵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如璀璨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无尽的黑夜,被百姓传倾千古,他就是包公。

他刚正不阿、清廉正直。在肥东县还有包公故里文化园,我就有幸去了那里并上了一节特别的户外器乐课——与别校师生合作表演《青天赋》。

表演之前,老师教我们乐谱,还和我们讲述了包公故事,包公曾立下家训,对子孙要求十分严格,嘱咐子孙做官时若贪污犯罪,就不得回老家,死后也不许葬在祖坟中。他的子孙也恪守家训。

我们的陶笛吹了起来,11只小小的陶笛演奏时整齐得仿若一把陶笛,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包公精神,老师还带我们唱了歌词“挺然若成人,乡邻齐夸奖”,唱出了包公的亲民爱民;“谁似他日断阳夜断阴铁面无私”体现了他的公正无私。再看,一旁专注练习的口风琴声音十分震撼,而老师的古筝余音绕梁,柔美又不失阳刚之感。

我们开始尝试合奏。起初,合奏并不顺利:陶笛和口风琴一直合不上。不是陶笛乱了,就是口风琴快了。我们急得满头大汗,一会儿就要上台了,这可如何是好?老师告诉我们没关系,每个人只要记好自己乐谱的节拍,仔细聆听击鼓的节奏,不要被彼此干扰就行。我们把老师的话牢记在心,果不其然,没多久就基本能合上拍了。我也从中学到,像这种合作,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部分,结果总会是令人满意的。

轮到我们上台了,陶笛空灵的音色、口风琴浩荡的气势、古筝优美的旋律合成了《青天赋》,随着树上小鸟的鸣叫,一个个音符也像小鸟一样蹦了出来,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震撼。

包公故事流传千年,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是正义象征,是为官者楷模,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掌握了陶笛的演奏技巧,还了解到包公两袖清风,惩恶扬善并教导后辈要一生为官清廉的事迹。我们应当学习包公精神,做一个善良、正直有担当的人。


一堂意义非凡的美育课

(记者 程榕娟 通 讯 员 昂卫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