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了天线
上世纪80年代,曾是大户人家千金、十几岁的小曼第一次来到腾冲。父亲在这边开采铅锌矿,找不到记账的人,就把她从上海叫了过来。这一来,就没走了。
她在腾冲经历和见证了不少翡翠传奇故事。
才来不久,她就发现家周围半夜三更老有人在挖地,心想是谁那么勤快,就好奇去看了看,蹲在那儿看别人挖到天亮。
有人给了她一小块沾着泥的“石头”,她用水冲了冲,绿色的,是翡翠。在一个赶集日,她跑去市场想把它卖掉,但晃来晃去不好意思张口,最后还是一个好心的卖玉大爷替她卖了。第一笔生意,赚了50元。
攒了一段日子的钱后,她回上海探亲,也把所有的积蓄280元买了只手镯。为了好保管,她戴在了手上,至今让她回忆起来还心跳的事发生了。
有一次,她和同学在淮海路上喝咖啡等人。这一等不要紧,一位穿着旗袍的上海女人看中了她的手镯,不停加钱想买下来,最后一直加到2600元,翻了近10倍。
那时候的2600元是什么概念?当时人民币面值最大的钞票只有10元,260张,厚厚一叠。女人凑了好久才凑上。这只手镯现在值多少钱:
200万都买不到。
如今,小曼已是曼姐,还在做着珠宝生意。
这就是腾冲,既是古时的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近现代的“小上海”“翡翠城”,又是英雄之城和温泉之都。
而这不仅仅是腾冲。根基未变,外延还在扩大。
1
腾冲很珍惜3年前搭上的这根“天线”,你应该猜到了,腾冲科学家论坛。
它对腾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表面能看到的是每条道路电线杆上的广告牌,但内心更能感受到的是城市的自信,从官方到民间皆如此。
背后是这座城市的巨大投入。
论坛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刘正勇告诉我,腾冲每年包括专职保障人员和参加人员在内,规模都在5000人以上。
就像定好时的闹钟,一到那个点,全城进入忙碌状态。
比如部分市民充当志愿者,为来宾引路和维护城市秩序;被精挑细选的中高端酒店供嘉宾入住,周边的农家乐和餐馆更是天天爆满;把最优质的景区拿出来,嘉宾一律免票;车不够,就从保山、龙陵、德宏甚至怒江调;航线不够,请省里全面协调;城市氛围也要全部营造好,不允许任何地方施工……
除了硬件上的保障外,腾冲市公务员也几乎是全员出战。
各个小组都建了起来,如安保组、会场组、医疗组等等,都是领导带队干,其中,所有处级领导全部参加:
都变成了“服务员”。
工作的内容庞大而细碎。如果嘉宾要调研火山,那乡里的人要做好保障;和顺住了40个院士,驻地乡镇就要派员去站好岗。不仅如此,每个被调研的点,带队领导都要做好讲解。
来100个院士,就要100个一对一服务的干部。如果人手不够,省里就派人下来补充。
这是一项对服务人员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在论坛开启之前,腾冲市政府会在系统内做多期礼仪和讲解等方面的培训。刘正勇说,基本形成了某个干部每年都固定服务一个院士的格局,双方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的把院士都请到家里面去做客了:
其实感情也是一种生产力。
院士们也很随和,在住宿上基本不会提什么特别的需求,更多的是想去实地调研。
比如研究农业的院士,会提出想去看看腾冲种重楼、种天麻、种灵芝种得最好的地方,也有去看温泉的,也有进校园和医院的,腾冲的做法是“一人一策一车”。没那么多花样,就是一针一线把它干好。
要说困难,主要还是论坛成果的转化上。
目前最直接的落地成果是,当地龙头企业恒益集团和温州医科大学原校长李校堃院士等专家,联合打造的云温院,该机构的核心目标是制定温泉行业的标准。
腾冲市委副书记王兴庭还跟我们讲了背后的故事,李院士曾经中过风,与腾冲结缘是来这里康养,持续泡了温泉后,现在已恢复到接近常人的状态。基于此,他对腾冲的温泉产业怀有极大的兴趣。
此外,他还去腾药建言献策。类似的院士与当地互动的案例还有很多,过去3年从未间断过。
王兴庭在今年到深圳去拜会第一届腾冲科学家论坛大奖得主卢煜明院士,对方进行了热情的接待,并安排团队持续和腾冲对接;很多院士都到过腾冲当地企业,尽管暂时没有深度合作,但基础的碰撞一直都有。
他说,腾冲一直在想方设法把论坛成果进行转化,虽然暂时展现出来的不多:
但已经有了好的苗头。
科学家论坛无疑激发了腾冲的雄心,“国际会议城市”将是它未来的城市定位之一。
腾冲市发改局副局长孟春艳说,科学家论坛对腾冲招商引资的助力也非常大,因为它证明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功能也非常高,何况还是一个全国文明城市。
2
腾冲经济的底座是文旅,其中又以温泉康养为核心卖点,另一块招牌则是以腾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
可以说,腾冲的文旅也代表着保山的最高水准。截至2024年3月,保山共有A级景区109家,数量全省第一。但看具体成色,腾冲独占48家,仅有的两家5A级景区都在腾冲,也就是火山热海、和顺古镇。
两个景区都很漂亮,但在这里还是吐个槽:和顺55元的门票,有点贵。
财哥这两天正跟随省政府领导去成都参加招商会,会上也有四川企业提出这一点,这个价格:
在全国古镇中都偏高。
我们去和顺是3月底,或许是旅游淡季,古镇内不算热闹,晚上黑灯瞎火的地方比较多。这家川企的老总认为,可以通过产业协同来优化,将门票价格调整至18元甚至16元。
腾冲的工业不算强,主要有三个核心支撑点:腾冲经开区、保山腾冲隆基园中园和中缅猴桥—甘拜地跨境经济合作区。
其中,百亿级的经开区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大健康为主,除了腾药,近年比较标志性的项目是华宇生物动物疫苗生产基地、云台酒业中高端白酒、新绿色中成药加工等项目。涉及跨境部分,猴桥这边自然是主打物流。
工业这块,绿色能源的崛起比较显眼,去年腾冲的能源工业投资增长了331.3%,主要还是光伏发电。
孟春艳告诉我,作为生态型城市,腾冲在招商引资上一直保持着克制,一直设有门槛,不符合产业规划的:
也不会进行重点招商。
腾冲共有19个乡镇,在资源禀赋上也各有特点,因此在吸引投资上也各有取舍。
据刘正勇介绍,腾冲西北部与缅甸接壤的有3个乡镇,猴桥、滇滩、明光,自然是以边贸为主,而且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比较好;中部地区主打旅游资源,也是温泉集中之地,代表是和顺、火山热海和银杏村,每个乡镇都有温泉;南片区的新华、蒲川、团田、芒棒、五合就以茶叶为主。
在此基础之上,腾冲也根据地区特点,在3年前提出陆续重点打造3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规划。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主打林业的猴桥镇箐口村,以草果、三文鱼和边贸为特色的国门新村,还有以旅游为主的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中国红花油茶第一村”和睦茶花村等等。当然,最出名的是银杏村。
我们去了国门新村,就在猴桥口岸旁边。
一路上,深刻体验到了什么叫十里不同天。从市里出发时,只是阴天,但上高速不久,群山之间就下起了雨,到处都是升腾起来的云雾。
这是腾冲独特的气候。5845平方公里的腾冲,山地占比高达84%,而河谷和盆地则占16%。海拔最高点3780米,最低点仅为930米。当然,山地比不如龙陵,海拔差大于龙陵。
都是宜居宜游的地方,也都是变天如变脸的地方。
国门新村很小,在猴桥口岸右侧的山坡上,住户也不多,但随时能看到从山上流下来的清泉,难怪这里适合养三文鱼。
在猴桥口岸货场上班的老李告诉我,这里养的三文鱼基本都在腾冲内部消耗,量不算大。货场由恒益集团投资,有现成的冷库,老板想把这里的三文鱼养殖规模扩大:
再卖到省外去。
3月的货场显得冷冷清清,我们站了半天,也没见多少车出出入入。
老李说,这不是正常现象,猴桥口岸往年的旺季都在头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6月,主要进口货物是香蕉和西瓜,一进完就很冷清了。这几年发展不算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疫情,二是缅甸局势不稳定。
猴桥对面是缅甸密支那,是亲美的克钦邦首府。这里曾是二战时史迪威公路上的贸易中心,产柚木和其他木材,种植水稻、甘蔗等。
老李说,现在大的态势是“只能进不能出”,出口的商品只能是去拉香蕉的纸箱和少许成品油,进口主要是香蕉、杂豆、芝麻、花生、橡胶等农产品。
不过今年进口的量也不大,主要原因是缅甸遭遇洪灾。老李说,香蕉只进了50多车,往年通常都在150 ~ 200车。
在正常的年份,猴桥口岸进出口大宗贸易商品主要是百货、钢材和柴油,但现在都出不去。
前段时间有人做过柴油,很暴利,钢材也如此。国内价基本7块一升,去缅甸可以卖14块,最高达到20块,所以车主都是装好一箱,用半箱,卖半箱。“那边的柴油全靠中国供应。”
在人员进缅甸方面,限制更严,但也有关系硬的,可以来去自如。
边贸不景气,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赚钱机会,长期在口岸混的代办群体依然见缝插针地活跃着。
他们主要是来自四川、重庆、湖南和广西的中间商,擅长空手道。以香蕉、杂豆为例,代办人不需要先付钱,拍个视频给全国的买家,如果对方满意,就打钱给代办人,再转手给货主,赚的就是差价。
长年累月的驻扎让他们训练出了一种本领:能够一眼看出商品的好坏,并值多少钱。这类群体在瑞丽的珠宝市场也司空见惯:
一部手机做生意。
老李说,货场并不赚钱,但并不妨碍老板先把这个战略位置占住。除了这里,矿业起家的恒益在保山蒲缥和瑞丽都有物流布局,总之就是围绕中缅铁路做文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恒益之于保山,类似海诚之于版纳。
一个布局泛亚铁路西线,一个布局中线。
3
腾冲是旅居热门地,不过这要分成两块看,一块是以地产项目为主的城市旅居,一块是乡村旅居。同样是旅居,但内涵天差地别。提到腾冲旅居,更多说的是前者。
吕双城是腾冲旅居市场的资深级人物,2017年来到腾冲后,参与过包括玛御谷在内的三个地产项目,经历了腾冲旅居地产巅峰期和后来的冰冻期。
和全国市场一样,2017~2018年是腾冲地产行业的顶峰,2019年之后叠加疫情,行业进入冰冻期——暴雷项目增多,存量项目难卖。他认为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开发商没有远期预判,产品升级不够:
对旅居市场理解不够。
很多项目都是小开发商在做。他举了个例子,某外地开发商在腾冲核心区域开发了楼盘,且全是现房,但问题出在,全是150~170米的大平层,这完全是城市地产的思维,根本不适合旅居市场,完全不了解外地客户的需求。
同时,吕双城还认为,腾冲旅居市场的不成熟,还和政府对进入门槛卡得不严也有关系。市场在升级,政府的理念也要升级。
那种几十层的塔楼项目不能再进来,在这一点上,版纳是最典型的负面案例,这会导致大量质量不高的旅居客进入。“有些项目的容积率高达5.0,连北京都下文不让盖3.0以上的了。”
他说,现在让大家愿意花钱的是什么,是能打动他内心的,旅居市场卖的是生活方式,不只是卖个房子。这方面,政府应把好关,开发商如果觉得不赚钱,就交给专业的文旅公司去做:
别把这么好的资源和地给毁了。
他再举了个例,在以紫砂壶著名的江苏宜兴,有个距县城半小时车程的阳羡溪山小镇,项目所在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资源,但别墅单价能卖到五万多、洋房两三万,比旁边的项目贵得多。且不说人家产品优秀,只看小区配套,一大亮点就是建了一个像黄鹤楼一样的图书馆。
“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吗?老年人是把余生放在这里,可养老不是只有一个房子住就可以。他们需要伙伴,需要情绪价值。云南只卖气候的话,远远不够。”
不过总体看,腾冲的客质要远远优于版纳。腾冲特别适合受得了寂寞、喜欢凉爽、喜欢乡村小风格的人群。而且爱腾冲的人,爱得不得了。他们会觉得这里像欧洲小镇,或日本乡村。
其实我更关心乡村旅居,尤其在云南全省都在强调这一点的现在。
不过你会发现,在腾冲和版纳,旅居村极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原因?
吕双城认为有几点:
一是乡村旅居对交通的便利度要求很高,而高铁还没通的腾冲,目前这一块是短板。
他说,在腾冲做旅居地产,最怕的是雨季,从异地导客特别困难,因为飞机根本降不下来。客人只能落地芒市或保山,太折腾。有一次他记得特别清楚,一个准客户一切都谈好了,结果落地昆明转腾冲时,第一天起飞不了,第二天起飞到腾冲落不了,又飞回去。
最后客户只能委婉地说了句:看来我和腾冲没缘分。
二是腾冲的在地文化。根据七普数据,腾冲有41个民族,但主体民族是汉族,汉文化是这里最强大的文化。
有一次,吕双城问一个同事,结婚了为什么不从村里搬来城里住?同事答:像我这种独子,家里是不可能让你出去住的。所以,腾冲当地村子的利用率普遍偏高,照样有很多年轻人。
就算少数民族村,也基本如此。而乡村旅居打造,有一个刚性条件:
闲置房屋能成规模。
另外还得看剩余村民配不配合。不能晚上两点钟,旅居客都休息了,村民还在那儿干酒醉。
但无论怎样,腾冲都是一个适合旅居的地方,交通方面得靠时间来解决,但现阶段依然可以在一些细节上做得更好。
比如餐饮,财哥转了一圈,发现街头餐馆多是保山菜和腾冲菜,外省菜不算多,但这一块可以靠自己做饭解决,不算大问题。
但腾冲乡村之间的傣族赶摆可以多动动脑筋。
吕双城告诉我,不少旅居客很喜欢这个活动。腾冲的赶摆规模虽不如版纳的大,但好在频次高,每天都有,只是地点不同,而版纳多集中在周六——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赶了这个,就没法赶那个。
他觉得,腾冲的赶摆还是有提升空间,比如把城区较近的赶摆条件优化一下,有意识地引导农户把特色农产品放里面集中卖,更能吸引旅居客。
因为与版纳的成熟社区相比,腾冲旅居客的数量依然偏少,要提高他们的入住率,除了多提供一月期的短租房外,还是要通过这类在地文化去吸引人。除了形成一两个有规模的“摆”,还需用好像翡翠大集这样的市场,人逛的次数多了,自然就会买了。
好迹象是,最近两三年,旅居客增长还是越来越明显。
吕双城认为,腾冲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城市,有非常好的基础。其他不说,这是一个商业氛围非常浓厚的城市,腾冲人做生意很厉害,也被称为“云南的犹太人”,和福建人很像:
敢想也敢干。
(老李、吕双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