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在无抑郁风险的青少年中,经常或每天不想上学的不到5%;而在有轻度抑郁风险和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这一比例分别高达20.2%和45.4%。

近两年,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叠加,引发社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个别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小磕绊,更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中亟待破解的深层课题。解题之道在于:心理健康服务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关系的重要影响,社会关系会塑造人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来获取能量,就需要通过积极的环境或积极的社交方式获取能量,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提升自尊水平,缓解消极情绪带来的精神压力‌。和谐的社交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如同“充电器”,能够源源不断帮助人们恢复“元气”,使其内心更有力量、勇气和自信,增强心理弹性,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对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社交难题、学业压力、与老师家长的关系不融洽等,都可能给他们造成心理创伤,导致其缺乏成就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产生自责感、挫败感和逆反心理,或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或向虚拟世界寻找情感陪伴。不只是学生,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的心态越来越受到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人们在生活中缺乏亲密关系的支持时,就可能患上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必须直面的公共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社会心理服务,在家庭、学校、职场、社区等社会场域里营造健康环境,给每个人打上“心理疫苗”,提高全社会的心理韧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作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随着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已不再是单纯的“治病”工作,而是社会治理中的身心协同发展课题。这些年,各地、各部门坚持和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将心理健康服务与社会工作、城乡社区服务、志愿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医疗卫生服务等融合推进。创新性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心理韧性培育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个过程,社会治理效果才能越来越好。

提高社会心理韧性,让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同频共振,不仅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更是对每一个人最深沉的人文关怀。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刘也良(媒体人)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ML0CZZE】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