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河虾,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鲜”!无论是清蒸、油焖还是爆炒,那股天然的鲜甜味总能勾得人食指大动。可你知道吗?如今市面上能买到的河虾,品种越来越单一,有些小时候常见的野生河虾,现在有的已经成了逐渐消失的河鲜。接下来,菜卫卫给大家分享国内常见的六种河虾,看看它们到底有啥特别之处,为啥有的能称霸餐桌,有的却快被吃成了“传说”。



第一种,青虾

青虾,学名“日本沼虾”,堪称淡水虾里的“老大哥”。它的外形很有辨识度,通体半透明,带着青灰色斑点,雄虾的螯足特别粗壮,活脱脱像个“健身达人”。这种虾对环境适应力极强,从南到北的河湖里几乎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尤其以河北白洋淀、江苏太湖产的品质最佳。



青虾胜在一个“嫩”字,肉不算特别多,但细腻得很,嚼起来带点清甜,最经典的吃法是“盐水白灼”,能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不过现在纯野生的青虾越来越少,市场上大多是养殖货。有经验的渔民说,辨别野生青虾要看虾壳,野生的壳更硬,颜色也更透亮,养殖的则偏软。挑青虾记住两点:一是壳子要透亮,带点青色光泽,要是发白或者灰蒙蒙的,大概率不新鲜。二是捏一下虾身,硬实不软塌的才够活泛。家里有老人孩子的,买上半斤做个虾仁蛋羹,滑溜溜的,比吃肉还香。



第二种,罗氏沼虾

第一次见到罗氏沼虾的人,相信不少朋友会被它震撼,这货体长能长到40厘米,虾头比成年人的拳头还大,雄虾的第二步足泛着幽幽蓝光,活像从科幻片里跑出来的。这种虾原产东南亚,上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后,迅速在广东、广西等地掀起养殖潮。



罗氏沼虾胜在“肉多”,尤其是母虾腹部和尾部,满满当当的虾肉,吃起来过瘾。尤其是虾头里的“虾黄”,口感接近蟹膏,鲜味直冲脑门。不过它有个致命弱点,怕冷,水温低于14℃就活不成,所以北方人想吃新鲜的基本靠空运。这两年珠江流域偶尔能捞到野生罗氏虾,据说都是养殖场“越狱”出来的。挑这种虾,记住“看钳子、捏肚子”:公虾钳子大但肉质偏老,母虾肚子鼓、虾肉更嫩。捏一下虾腹,硬实不软的就是新鲜的。现在不少水产市场有活的卖,买回家现做。



第三种,草虾

草虾的大名叫“斑节对虾”,背甲上布满黑褐色的环状花纹,往水草里一钻,肉眼根本分不清哪儿是虾哪儿是草。这种虾天生是个“吃货”,水草、小鱼、螺蛳来者不拒,养殖户最爱它长得快,三个月就能上市。



草虾的优势在“肉厚紧实”,一口咬下去有嚼劲,特别经得住大火快炒,比普通河虾更Q弹,特别适合做“蒜蓉开背虾”。不过野生草虾现在基本绝迹,市面上都是养殖货。有老渔民回忆,二十年前在长江口下网,一网能捞十几斤,现在能捞到两三只就算走运了。挑草虾时,注意看虾头和身子有没有松动,要是轻轻一拽就分家,说明放久了。新鲜的虾,眼睛透亮,虾须一碰就弹。



第四种,白虾

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里的白虾,堪称河虾界的颜值担当。它的身体完全透明,煮熟后才会变成诱人的乳白色,活虾放在玻璃缸里,连内脏都看得一清二楚。这种虾对水质要求极高,只有太湖、洪泽湖等少数水域能自然生长。



最地道的吃法是“醉虾”,用黄酒、酱油、姜末腌渍生虾,上桌时虾还在蹦跶。家里有小宝宝的,把白虾剥壳去线,剁成泥拌在粥里,不用加调料就鲜得很;大人吃的话,清蒸后蘸点三合油(香油、生抽、葱花),虾肉带着微微的甜,连壳都能嘬出味儿。挑白虾要注意,新鲜的白虾身体蜷曲,头尾完整,要是虾身挺直、头尾容易掉,就是不新鲜了。另外,白虾死后容易变黑,最好买活的现做,实在买不到,选壳子透亮、没有黑斑的也行。



第五种,刀额新对虾

提起“基围虾”,很多人以为是海虾,其实它的学名叫刀额新对虾,既能生活在淡水河口,也能在浅海区生存。这种虾最明显的特征是额角像把刀,上缘带锯齿,下缘光滑。大排档里常见的“椒盐虾”“避风塘炒虾”多用它制作,因为壳薄肉多,油炸后特别酥脆。



不过现在市面上的基围虾八成是养殖货,野生的基本集中在珠江口。有水产商透露,真正的野生基围虾腹部会有淡淡的红色条纹。



第六种,河虾(野生小虾)

文章开头提到的“逐渐消失的河鲜”里,排名第一的就是这种野生小河虾。它们体长只有1-2厘米,生活在清澈的溪流中,小时候拿竹簸箕往水草里一抄,能捞起一大把。这种虾不用去壳,油炸后连头带尾嚼着吃,酥脆得能当零食。



如今因为农药污染和过度捕捞,野生小河虾几乎绝迹。江苏有位养殖户尝试人工培育,结果发现这虾娇气得很,水温必须保持在22-26℃,还要模拟溪流环境造氧,成本比卖价还高,最后只能放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