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早上,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2022级学生姜昭鹏和同学乘坐网约车前往山东省职教高考考点,上车后不久,同学突发心梗休克,姜昭鹏利用在专业课上学的急救知识,对发病同学持续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司机王涛在向交警报备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连闯6个红灯,将15分钟车程压缩至7分钟,抵达烟台山医院东院区。由于救治及时,发病同学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这场与时间竞速的救援,不仅挽回了年轻的生命,更在道德的天平上称出了人性最纯粹的分量。
生死抉择间的精神丰碑。“考试一年一度”,“生命危在旦夕”,当“个人前途”与“他人生命”两道选择题摆在姜昭鹏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用行动诠释“生命无价”的朴素真理。正如姜昭鹏事后所说的那样:“考试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表达出对生命尊严的至高敬畏。而姜昭鹏将课堂所学的急救技能转化为现实中的救援行动,证明了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致良知”。网友所言“教育实现真正闭环”,恰是对知识向善、学以致用的最佳注解。此外,司机王涛的果敢配合、交警的应急协调、医护人员的专业救治,共同构成了这场生命救援。这场救援不仅是个人义举,更是齐鲁大地上社会良善的集体迸发。
见义勇为的齐鲁基因。善良、奉献、义气是山东人根骨里的崇高品格,每一次义无反顾的背后书写的都是“本能反应”。为救落水游客用生命完成最后托举的王龙、徒手爬窗救下火灾中被困孩子的好邻居许亮、洪水中竭力帮助民众与队友脱险的消防员冯振、徒手挡刀救人的艺考生刘一宁、在河北固安勇救三名落水儿童溺水牺牲的栾留伟……这些不同故事里的无数平凡身影共同具象成一个温暖人心的标签:山东好人。他们来自“我们”,他们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是家人、是邻居、是同事,却以平凡之心、平凡之力,行大爱之举,让“你可以永远相信山东”这样的正能量,不断传承,持久打动人心。
制度温度与价值导向的双向奔赴。在为救人考生姜昭鹏点赞的同时,公众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能否补考?目前,山东省及烟台市两级考试主管部门还没有给出最终答复。面对“能否补考”的社会关切,教育部门既需维护考试制度的严肃性,更应看到特殊个案蕴含的教育价值。在这场没有监考老师的“人生大考”中,姜昭鹏用行动诠释了比分数更重要的生命教育真谛。
当急救知识从课本走向现实,当道德选择超越个人得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东精神的当代传承,更是整个社会向善而行的集体共鸣。或许教育的终极意义,就在于培养这种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的生命自觉,而这正是姜昭鹏用行动写就的满分答卷。(文/刘科春)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