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江西抚州多个菜市场接连出现诡异现象。

不少菜贩摊主收摊时发现,辛苦一天赚的钱里竟混着假币。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些假币几乎全是从老人手里流出来的。



警方深入调查后发现,幕后黑手竟是一对夫妻。

他们在家自制假币,专挑早市老人行骗,涉案金额高达20多万元,有上千人被骗。

他们是如何操作的?为何能屡屡得手?随着案件细节曝光,这场荒谬的“假币流水线”逐渐浮出水面。



“地下印钞厂”

2023年6月,江西抚州的何某龙、徐某花夫妇做了个“大胆决定”,把客厅改造成假币作坊。

这对曾因使用假币被处理过的夫妻,网购了3台彩色打印机、12瓶专业油墨,甚至搞来特种纸张和裁纸工具,开启了他们的造假生涯。

每天天没亮,他们家里的打印机就开始嗡嗡作响,10元、20元,50元面值的假币陆续出炉。



之所以都是一些小面额零钱,是因为他们从不囤货,坚持“即产即销”,当天印的假币必须当天花完。

其实,这对夫妻的骗术并不新鲜,简单地说,就是“先递真钱,再换假币”

两人手段虽然不高明,但却屡试不爽。

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早市上眼神不好的老年摊主。



在买菜交易时,他们会先递上一张真钞,等老人验完准备找零时,突然改口:

“哎呀,我好像有零钱!”

这个时候商贩一般不会怀疑有问题,他们就就趁机收回真钞,迅速换成假币递回去。











老人往往因年纪大、反应慢,再加上早市人多嘈杂,一时难以察觉。

等发现时,骗子早已消失在人流中。



相同的“掉包计”夫妻俩在江西的7个县区的早市反复上演。

他们专挑凌晨时段的流动摊贩,因为这里老年人多,眼神不好、辨伪能力弱,且摊位周边少有监控。

甚至,他们每周换一个作案区域,两人自以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能避开追查。却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起举报撕开突破口

2023年9月第一周,抚州警方接到5起农贸市场假币报案,这比平时一个月的量还多。

而民警注意到,在报案过程中,所有受害者都提到了十分相似的细节:

嫌疑人先给真币,再以“有零钱”为由换回,最后支付假币。



这个时候,警方意识到,如此大批量大规模还有预谋,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使用假币,背后很可能有伪造窝点!

确定这批假币出自同一个幕后黑手后,警方当即开始了假币的溯源工作。

这对夫妻自认为计划天衣无缝:用家用打印机印假币、频繁更换作案地点、专挑监管薄弱的乡村集市下手。

可他们忽略了一个致命细节—打印机的序列号。



警方在查获的假币上发现,所有钞票的印刷特征高度一致,经技术比对,确认均出自同一批打印机。

当地警方立即调取监控,终于在临川区一个早市拍到关键画面:

一个女子在交易时频繁掏兜换币,动作不自然。



通过大数据比对前科人员,何某龙夫妇进入视线。

他们有多次使用假币记录,且近期频繁出入多个县区集市。

确定嫌疑人后,警方很快对这对夫妻俩展开了调查,最终在其家里发现了“硬核证据”:

3台正在打印的机器、满墙的油墨痕迹,以及一堆裁剪整齐的特种纸张,这些纸张,正是假币的“原材料”。



目前,何某龙夫妻俩已经被警方带走,即将接受法律的惩罚。

根据《刑法》第170条,伪造货币罪最低判3年。

何某龙夫妇涉案20多万元,已经达到“情节严重”标准,量刑可能更高。

幕后真凶已经落网,可受害人受到的伤害又有谁能买单。



一筐青菜换回一张废纸

“我卖两斤茄子才赚3块钱,结果收了5块假币,等于白干一早上!”

一位60岁的菜农向警方哭诉。这并非个例,许多摊主因收了假币,一天收入瞬间蒸发。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些假币主要集中在10元、20元小面额,骗子正是吃准了老人不会仔细查验小额钞票的心理。

对他们来说,一张假币可能只是“少赚点”,可对靠卖菜为生的老人而言,却是实打实的血汗钱。



这对夫妻的“假币生意”终究是场自食恶果的闹剧。

他们算计了面额、算计了目标人群,却唯独没算准一件事:法律的铁拳从不手软。

假币可以打印,但自由无法伪造,等待他们的,将是漫长的铁窗生涯。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才是对这类犯罪最有力的回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