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中央决定让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后,刘邓两位首长就严格执行党交代给他们的任务。虽然任务非常的艰难,可是刘邓大军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就这样这支部队在两位首长的带领下进入了大别山。当时在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刘邓大军可是损失很大,然而最后却也没有在大别山站稳脚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946年在内战开始后,蒋介石就凭借自己的优势兵力对我军的根据地进行全面的进攻,当时我军各个战区压力很大,也非常被动。1947年中央为了改变我军在战场上的局势,就给晋冀鲁豫野战军下达了命令,让他们带着部队向南边快速行军,一定要快速的插到敌人的后方,这样就可以将敌人的注意力给吸引过去,从而减轻我军在其他地方的战斗压力。
这个决定是伟大的,同时也是艰难的,毕竟想要完成这一战略目标,刘邓大军是需要做出不小牺牲的,为了增加部队行军的速度,刘邓大军将重型武器都给炸毁了,只带一些轻型武器上路,另外还有一些机密文件也都销毁。可以说刘邓大军就是带着人来到敌人的后方,这也会遇到很大得困难,尤其是要遇到敌人围攻,解放军如果想要逃脱肯定是会付出不小代价的。事实证明,刘邓大军这一路是真的比较艰难。
进入大别山后,他们就面临着白崇禧的桂军三面包围的困境,虽然明知道这是陷阱,可是为了大局,刘邓大军还是毅然决然的进入大别山,战士们有时候饿的直吃土,还有不少的将士被活活饿死,可是为了大局却也没有一个人选择退出。
1947年12月,白崇禧带着大批人马对中野进行围剿,而张家店的战斗中,解放军中的一个团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最后打的就只剩下一个人了,他们的卫生员就算是腹部受伤了,他也依旧坚持为伤员包扎。对此刘伯承非常的心疼,而且每次他们从一个村子撤退时,整个村子就会传出哭声,这也是老百姓舍不得红军离开,可是不离开就要被国民党消灭,为了大部队中野也就不得不从刚刚建立好的群众关系中抽身。
1948年3月,在中野撤退时,全军减员人数达到了60%,而有三分一年级以上的干部牺牲在了大别山。虽然这里有不少的中野将士牺牲,可是他们的战略目标达到了,不仅牵制了国民党56个旅,还让山东的压力减少很多,战争也被引到了国统区,那么蒋介石的全面进攻的阴谋也就无法实现了。
刘伯承晚年对大别山这个任务进行回忆的时候,曾经说中野如果当时还继续守在大别山的话,最多也就只能坚持两个月,最后也一定是全军覆没的情况。不过邓公对这件事却看的比较远,他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虽然中野从大别山退出了,却也赢了平原?
其实邓公的这个想法在淮海战役中就显示出来了,因为中野成为包围黄维兵团的主力部队。而且国民党在1949年才明白,自己曾经在鄂豫皖边界修的那么多碉堡,最后竟然成为他们后勤的累赘。就连国民党作战的科长郭汝槐曾说过,刘邓大军在从大别山抽出之后,国民的党防线就像是没有了脊梁。这也就彻底拖累了国民党的防线,让其变得困顿不堪。
不过历史也不会忘记曾经中野付出的代价,而中野能够在大别山坚持一段时间,也是因为同百姓建立友好关系,让百姓愿意为解放军服务,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正是解放军深入民心,才让解放军赢得最后的胜利,而国军不管有多强大,也没有任何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