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生活中的小港湾。”“没单的时候,能来这里休息休息,真的不错。”……近日,在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一个名为小哥“歇歇角”的暖心空间悄然走红。小哥“歇歇角”在哪里?缘何诞生这样的一个空间呢?
骄阳下的触动:从“无处可去”到“一隅温暖”
平型关路与俞泾港路交叉口,是外卖骑手接单的集中地。每逢单量低谷时段,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小哥或倚靠电动车蜷坐,或蹲在路边躲避烈日……这一幕,触动了共和新路街道善居街区党支部的工作人员。
“那天看到几位小哥蹲在台阶上,拿着一些宣传单遮遮阳、扇扇风,心里很不是滋味。”共和新路街道善居街区党支部书记范荟回忆道。经过走访,她发现这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普遍面临临时休息不知去哪儿的难题。
那能不能在街道“小哥茶铺”“小哥生活铺”的基础上,再为小哥们开辟出更多可歇脚的空间?
携手辖区窗口单位,共建“歇歇角”
在“多格合一”机制推动下,街道善居街区党支部与综合网格工作站联动摸排辖区资源,最终将目光锁定在街道辖区内,位于平型关路113号的静安区残疾人联合会一楼大厅。大厅内宽敞明亮,平日主要用于接待残障人士办理业务。
“能否在大厅里开辟出一块区域,改造成小哥‘歇歇角’?”当范荟向区残联提出这一设想时,双方一拍即合,“这不仅能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帮助,而且这种共享模式能促进双向交流,让温暖流动起来。”区残联方面表示。
短短两周,别具一格的小哥“歇歇角”便改造完成:靠墙位置摆放置物桌,配备充电设备、饮水机、便民药箱,更好解决小哥们的“燃眉之急”。同时,街道还引入周边商户等社会公益力量,在“歇歇角”免费提供瓶装水、小食,让“共享角落”持续焕发活力。
“起初只想解决‘有个地方坐’的问题,但深入接触后,我们发现小哥们的需求远不止于此。”依托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优势,“歇歇角”逐步拓展为多功能服务平台:开辟阅读区,摆放各类书籍和杂志,让小哥在休息之余能够充实自我;举办法律讲座,帮助其了解自身权益;提供中医推拿服务和健康义诊,缓解其身体的疲劳。此外,还设置了志愿服务项目认领机制,鼓励小哥们成为社区志愿者,参加到公益服务中。
双向奔赴:“小角落”激活基层治理“大循环”
“歇歇角”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便利,更在于构建起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与社区的深度联结。据统计,自“歇歇角”启用以来,已服务超100人次,孵化出“车轮上”的平安志愿者队伍,解决路面安全隐患、环境治理等问题12件。
快递员王师傅对此感触颇深:“以前送完单只能在路边刷手机,现在感觉自己时时都在注意街面环境。而且上次反映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不到半天就有部门来整治了,感觉自己成了社区一份子。”
“他们熟悉街巷的每一处细节,是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范荟介绍,通过定期举办“金点子”座谈会,小哥们提出加装非机动车充电桩、优化商圈取餐动线、环境卫生死角等建议,街区党支部采纳建议后,及时向网格提出优化调整街面管理措施意见,进一步提升了街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从2022年推出的“小哥茶铺”到2023年9月推出,覆盖餐饮、理发、修车等多业态的静安首批24家“小哥生活铺”,再到眼下集休憩、充电、健康服务于一体的小哥“歇歇角”……
共和新路街道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体系。这一探索不仅是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缩影,更是通过“服务—融入—共治”的闭环,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的鲜活样本。
未来,共和新路街道也将努力打造更多“小而美”的全域友好点位,从而温暖更多的“赶路人”。
记者手记:城市温度藏在“被看见”的细节里
前去共和新路街道这一小哥“歇歇角”采访的那个下午,处于单量低谷时段。我看到几位外卖骑手坐在“歇歇角”,有人给手机充电,有人在吃着小食补充体力,还有人翻着书架上的杂志——这个20平方米办事大厅的一角,成为了大家休息片刻的“喘息之地”。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从“无人问津”到“双向奔赴”,小哥“歇歇角”的诞生印证了基层治理的破题之道:真正的民生工程,在于是否看见那些“沉默的需求”;有效的社区共建,重在让每个群体都能在此找到归属感。
“希望每个路口都可以有这样的‘角落’。”这是在“歇歇角”,在与一位快递小哥闲聊时,他顺口说出的一句话。而我想,这也是我们彼此都想看到的一幕。
当外卖骑手从“过客”变成“共建者”,当大厅因共享而变得热闹起来,这座城市便书写出了最温暖的答案。
(信息来源:共和新路街道采编基地)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