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盛唐,那是个万邦来朝、诗酒风流的时代。长安城的朱雀大街车水马龙,胡姬酒肆里琵琶声婉转,文人墨客们以诗会友,吟诗作赋。就在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星——李白。他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其诗作至今仍在华夏大地广为传颂。

李白的身世颇为传奇,他的先祖在隋末战乱时,一路逃到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就出生在这片异域土地上。幼年时期,李白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他的学习范围极广,儒家经典、文史名著早已烂熟于心,诸子百家的学说也有所涉猎。不仅如此,他还痴迷剑术,腰间常佩一把长剑,梦想着能像侠客一样仗剑天涯。那时的他,既向往道教超脱尘世的逍遥,又怀揣着在朝堂上建功立业、辅佐明君的政治抱负,两种看似矛盾的理想,在他身上奇妙地融合。

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在蜀地度过,虽然留存下来的诗歌不多,但寥寥几篇,便已显露出他过人的才华。二十五六岁时,李白怀揣着满腔抱负,告别蜀地,踏上了东游之路。此后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长江、黄河中下游。他见过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感受过洞庭湖“气蒸云梦泽”的壮阔,在名山大川间挥洒豪情,也在市井酒肆中结交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左右,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试图在这里谋得政治出路,然而现实却泼了他一盆冷水,失意的他只能黯然离开。



不过,真正的天才永远不会被埋没。经道士吴筠与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听闻了李白的才华,下诏召他入京。初入长安的李白,就像一颗突然升起的璀璨星辰,瞬间照亮了整个京城。他与贺知章相遇,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读了李白的诗,惊为天人,直呼他是“天上谪仙人”。这份清雅脱俗的气质,很快就让李白名满京城。

唐玄宗对李白十分赏识,甚至亲自在金殿迎接,还让李白坐在七宝床上,亲手为他调羹。可李白担任的翰林学士一职,实则只是个御用文人,日常工作不过是陪帝王嫔妃宴饮,撰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这对于渴望在政治上大展拳脚、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的李白来说,就如同被关进鸟笼,浑身不自在。但他还是耐着性子留了下来,只不过内心的压抑与不满,只能借酒宣泄。他整日流连酒肆,高歌“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把对自由和理想的渴望,都融入到了酒中与诗里。

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注定了他无法在朝堂的规矩中长久待下去。他才华横溢,引得众人敬佩,却也遭人妒忌。他不懂韬光养晦,反而越发狂放。有一次,唐玄宗急召李白撰写诏令,醉醺醺的李白竟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让杨贵妃调羹、杨国忠磨墨。这一番举动,彻底得罪了朝中权贵。权臣们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不断进谗言,渐渐地,唐玄宗也开始疏远他。政治上的失意,让李白更加狂放,他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毅然离开了长安。这一去,他带走了“酒仙”“谪仙人”的雅号,也带走了更加狂放不羁的灵魂。



天宝三年(744),李白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一个是豪放飘逸的“诗仙”,一个是沉郁顿挫的“诗圣”,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同游历,饮酒赋诗,可惜次年便分别,此后再未相见。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打破了盛唐的繁华。当时隐居在宣城、庐山一带的李白,听闻战乱,心中的报国热情再次被点燃。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壮志,应邀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然而,命运弄人,永王触怒肃宗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幸运的李白遇到大赦,得以归家,此时的他已经59岁。即便到了晚年,李白的报国之心依旧未改。61岁时,他听闻太尉李光弼率军讨伐安史叛军,不顾年老体衰,毅然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可惜半路因病折返。次年,李白在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李白一生留下了900多首诗篇,这些诗作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展现了他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也是盛唐社会的生动写照。他将内心的痛苦、愤懑,对理想的追求,都化作了笔下的文字。他的诗极具艺术魅力,杜甫曾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大胆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创造出神奇瑰丽的意境。他的诗情感浓烈,读起来如江河奔涌,一泻千里,让人感受到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独特韵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