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六 编辑:努尔哈哈赤

在《哪吒2》创造票房神话后的这3个月时间里,中国电影市场非但没有实现复苏,反而迎来了一场断崖式的下跌。

猫眼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五一档(5月1日-5月5日),国内电影市场仅产出票房7.47亿元,较24年的15.28亿元,同比减少了51.1%。总观影人次1889.5万人,较上年减少了44%,票房和观影人次双双腰斩。抛开受疫情影响严重的2020年和2022年,7.47亿元的票房成绩是近十年里的第二低的水平,仅略高于2016年的6.56亿元,考虑到当年假期仅三天,若看日均票房则今年直接是近十年的最低水平。


往前看清明档(4月4日-4月6日),市场表现同样惨淡。档期三天仅产出票房3,78亿元,较上年同比减少了59.4%。而整个4月,全国票房仅为11.97亿元,不仅是跌回十年前,甚至比2012年同期(15.9亿元)还低。自春节后至发稿日,国内市场累计上映93部电影,但过亿作品仅7部,且没有一部突破3亿大关。

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五一档10部影片扎堆上映,但高口碑大片含量为0?

那么,电影市场究竟怎么了?是电影不行还是观众不行?

从作品来看,五一档上映影片包含《水饺皇后》《雷霆特攻队*》《猎金·游戏》《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开心超人之逆世营救》《大风杀》《海底小纵队:海啸大危机》《人生开门红》《幽灵公主》《九龙城寨之围城》(重映),数量上有10部之多,且涵盖了人物传记、金融犯罪、喜剧、警匪、悬疑、动作、奇幻、动画等多种类型,按理说能够满足不同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但10部作品中能同时满足大制作、高口碑这两点要求的作品数量几乎为0。

制作上,由于疫情的长远影响和上游电影投资方的资金回笼压力,国内大体量电影项目越开越少。而这些数量有限的大项目又往往会集中于春节档、暑期档等大热档期,清明档、五一档这种“小档期”往往由中小体量作品“挑大梁”。

五一档作品中投资体量最大、唯一称得上大制作的无疑是漫威的《雷霆特攻队*》,该片成本达1.8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3亿元),且海外口碑尚可。但考虑到近年多部好莱坞超英大片质量堪忧,加之本片主角多为二线角色,其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显然十分有限,档期五天总票房6483.3万元,仅略高于上映三个月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其余作品的体量都相对较小,根据相关媒体的数据,五一档投资体量最大的国产影片为1.5亿元的《猎金·游戏》,也算不上大制作。

口碑上,五一档评分最高的作品是8.9分的《幽灵公主》,考虑到其是宫崎骏1997年的旧作,且相对于前几年上映的《千与千寻》《龙猫》等作品而言在国内观众中的知名度相对较低,预测最终1.06亿元的票房已经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了。7.2分的重映作品《九龙城寨之围城》去年五一才上映,重映的票房号召力就更不用提了。


8部新片的整体评分多在6-7分之间,不算低但也无口碑佳作。其中豆瓣评分最高的还是投资体量仅2000万的小制作《大风杀》。尽管口碑不错,甚至顶着北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入围作品的光环,但相对文艺的故事表达稍显曲高和寡,加之过低的排片,口碑的助力也难成票房黑马。

五一档票房表现最好的两部作品《水饺皇后》和《猎金·游戏》别为6.6分和6.3分,只是刚刚及格的水平。更何况一部是故事平庸的人物传记电影,一部是套着模板的流水线犯罪片,因而也难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两部作品的档期内票房也仅有1.92亿和1.34亿元,不足24年头部作品档期内票房的一半。

所以总的来说,五一档的片子确实难当重任,票房“腰斩”也只能说尚在情理之中。


电影市场票房遇冷,要怪就怪观众!?

那观众对此就没有责任吗?当然有。

一方面,要怪就怪观众“看不起”电影。在整体经济下行、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如今的电影票均价依然在40元以上,再加上为看电影所付出的交通、餐饮、时间成本,看电影这种娱乐方式实在没有太大的性价比。

而较高的观影决策成本又使大多数观众都是在对新片网络反馈观望后才决定是否观影,这种决策机制无疑会导致电影市场"马太效应"的加剧,即那些网络热度高、口碑良好的影片将凭借用户自发传播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观影热潮,而缺乏前期口碑积累的中小成本影片,即便具有一定艺术价值,也可能因讨论量不足而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就比如在五一档7.47亿元的票房成绩中,上映超过3个月且排片不足的《哪吒2》仍贡献了6445万元,在一众作品中排名第六,且场均人次(10.2)还排在第一。


另一方面,要怪就怪观众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多。像是游戏、短视频、直播、短剧、旅游、音乐节、演唱会等等,这些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同样能提供给观众精神满足,某些甚至满足程度更高、消费成本更低、社交货币属性更强。

在电影票房腰斩的同时,五一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消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票房收入21.59亿元,同比增长3.6%;观众人数1031.59万人次,同比增长0.47%。其中,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到12.12亿元,同比增长5.12%。


在电影五一档“档期效应”弱化的同时,短剧的档期效应日益提升。例如,五一期间,红果短剧平台上架了近百部短剧作品,其中,热度超5000万短剧近10部,两部爆款短剧播放破量10亿,《栀栀复栀栀》甚至在上线之前就有110万人预约,远高于一众五一档电影的想看人数(五一档票房冠军《水饺皇后》的猫眼+淘票票双平台合计想看人数仅为29万人)。

电影票房遇冷,根源上就是观众不愿意掏钱了。然而,部分电影行业从业者却陷入本末倒置的怪圈——只想着复制大卖作品的成功套路来圈钱,却在内容质量打磨与服务品质升级上敷衍了事。这种急功近利的模式,或许能凭借一时的营销噱头或流量效应获取收益,但在观众愈发理性、审美不断提升、观影成本不断增加的市场环境下,注定难以长久,甚至会破坏整个行业的健康生态。

可以说,在各行各业都在“卷”的当下,电影行业呈现出的是令人遗憾的“躺平”姿态。而对于观众而言,当电影提供的娱乐满足程度弱化或者跟不上时代了,其自然就会被大众抛弃,成为小众圈层自嗨的艺术乃至走向如同戏曲一般“非遗”的命运。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但能改变现状的只有电影行业自己。


从哪吒爆款到市场寒潮,中国电影需要的不只是“孤勇者”

那么,中国电影要如何自救呢?

首先,大制作的重要性无可比拟。当前,电影市场受马太效应影响,资源与关注度加速向头部集中,冷热分化与市场波动愈发显著。但恰恰在此背景下,大制作的价值愈发凸显。纵览全球影史票房TOP100,几乎全部被好莱坞大制作所霸占。而好莱坞模式成功的秘诀正是依靠雄厚资金的投入与顶尖技术的支持,从而打造出极具冲击力的视听盛宴。

从震撼的特效场景到沉浸式的音效设计,这种无与伦比的感官震撼力,是电影行业区别于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其他内容形式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电影院得以维系观众黏性的关键所在。大银幕将光影艺术推向极致,让观众置身于超越现实的震撼场景之中,这种独属于影院空间的沉浸式体验,正是其无可替代的魅力内核。例如,《哪吒2》放映中后期虽然票房逐日走低,但特效厅方面始终保持坚挺。目前,其IMAX票房超过1.59亿美元,位列全球第六。作为一部非IMAX格式电影,竟把全球动画电影IMAX纪录提升至原来的四倍。

同时,《哪吒2》的票房神话还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盘子足够大,而只有市场体量够大,顶级大制作项目才会被资本青睐。也因此,虽然当前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电影市场或许还会受到片荒危机的负面影响,但笔者仍然相信在《哪吒2》的标杆效应带动下,更多的热钱会涌入电影市场,并最快在未来三年或者更长时间后集中凸显。

其次,只有大投入是不够的,中国电影业曾经历过一段大制作视效烂片轰炸的阶段,但最终被观众抛弃。在观众日趋理性的当下,作品的短板将显著影响票房的高度,在动画电影领域画面精美而故事粗糙导致票房滑铁卢的案例更比比皆是。因此,像《哪吒》系列的导演饺子这样五年磨一剑,力求各方面完美的“工匠精神”及其背后的内容创作规律更是行业所需的。

观众总归是为优质内容买单,只有用开创性的、全方位优秀的作品来打动观众、创造更多的观影需求,电影行业才能扭危为安、重新振作。《哪吒2》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但一部《哪吒2》远远不够。

再次,大制作毕竟需要高投入,即便在好莱坞,这样高成本投入的作品也仅有几家头部影视公司能负担。因此,电影市场的主体仍然是中小成本作品,而这些作品所能提供的需求满足几乎愈发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对创作者的要求无疑会更高。

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电影市场足够大,这意味着仅仅吸引部分观众所能形成的票房高度同样可观。尤其随着互联网对人的分化,当下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和观影偏好存在明显的多元化、圈层化趋势,中小成本的作品若能够精准贴合时代议题,反应当下部分核心圈层受众面临的真实困境,戳到这类观众生活的痛点、让其有情绪共鸣,仍然有机会实现超出预期的票房成绩。


万达/光线/路画纷纷布局,IP运营将成为中国电影的破局关键?

最后,本文还想提供另外一个补充思路,那就是电影收益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票房始终是电影行业最直观、最核心的收入支柱,但电影作为极具潜力的IP资产,其在周边衍生品开发、授权商品运营以及文旅融合等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以好莱坞电影产业为例,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下,票房收入仅占电影业总收入的30%,而衍生品、授权合作等相关市场开发带来的收益却占据总收入的70%甚至更多。反观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与非票房收入比例长期失衡,甚至出现 9:1、99:1等极端情况,反映出产业盈利结构的单一性与脆弱性。

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积极拓展多元化收入渠道,不仅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更能推动以IP为核心的电影产业链向纵深发展。通过开发电影IP衍生产品、授权影视元素跨界合作、打造影视主题文旅项目等方式,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盈利体系,最终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实际上,随着近年潮玩、谷子、卡牌等情绪经济的崛起,不少影视公司也开始加大对下游衍生授权业务的布局甚至开始自身定位的转化升级。

例如,昨日万达电影发布公告显示,旗下全资子公司影时光将与关联方儒意星辰共同投资知名潮玩公司52toys,合计投资金额高达1.44亿元,占总股权的7%。


更早之前,万达电影还在互动平台表示,旗下时光网致力于IP全链路运营和产业布局整合,目前已在全国推出30家“时光里艺术商店”,店内售卖衍生品SKU超500个,同时公司将通过自有研发、授权联名等方式构建IP库以此激活年轻客群消费需求,提升非票房收入,降低公司对电影大盘的依赖。具体而言,万达电影将从以下四方面开展IP相关业务:一是围绕公司出品发行的《聊斋:兰若寺》(追光动画作品,预计将在今年暑期上映)《蛮荒禁地》等影片,打造周边衍生品。二是孵化香薰蜡烛、AI玩偶等自有品牌。三是签约全球艺术家,上线独家潮流艺术品。四是联合腾讯、网易等游戏厂商旗下的头部游戏IP及“小马宝莉”“三丽鸥”等顶级IP,共同推出联名衍生品及营销活动。

光线传媒在春节档《哪吒2》上映前便已提前规划开发潮玩、手办、卡牌、出版物等多元衍生品,致力于拓宽盈利渠道,构建完整的IP全产业链变现模式。在4月末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光线还表示将进行公司角色的转变,从“高端内容提供商”向“IP创造者和运营商”转变,在IP运营业务方面全面发力,摆脱对电影票房的依赖。2025年一季度,IP运营业务已为公司贡献了数亿的收入。


未来,光线将重点发力谷子、游戏、卡牌、品牌店、主题乐园等业务。其中,谷子领域,《哪吒2》的衍生品已覆盖30个品类和200多个产品;游戏领域,光线将主要做3A游戏,目前正在组建游戏公司,计划用三年时间推出第一款游戏;卡牌领域,光线将同时开发收藏卡牌和TCG卡牌,目前也有专门团队研究具体的方案,计划在年内正式启动;品牌店方面,光线计划在年内推出第一家线上品牌店,不断推出新设计和新产品,维持IP热度,并在明年开出第一家线下门店;主题乐园方面,目前光线正在与部分重点地区洽谈合作模式,希望能成为中国第一个类似于迪士尼乐园的主题乐园。



路画影视更是早在2023年10月便成立了IP运营品牌GuGuGuGu,从单一的IP宣发向产业链更多环节拓展延伸。2024年4月,GuGuGuGu还正式开启线下零售业务,目前其已在全国开出38家自营线下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强大的影视IP资源优势,GuGuGuGu快速布局衍生品自研业务,目前自研周边已占据其整体货品结构的70%。除了围绕引进的日漫IP开发周边衍生,GuGuGuGu近年还开始积极布局国产动画IP。目前,其已与即将上映的三部重磅国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 2》《时间之子》达成合作,将围绕影片内容打造独具特色的自研周边。


结语:

总的来说,当下的中国电影正站在转型调整的关键十字路口。五一档、清明档等的接连遇冷虽折射出市场的阶段性困境,但行业发展的韧性根基仍在——头部影视公司已敏锐捕捉市场风向转变,率先开启战略转型,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而《哪吒2》的现象级火爆与整体市场的阶段性遇冷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矛盾性的存在实则不可避免:作为行业发展中的特殊个例,《哪吒2》虽展现出优质内容的强大生命力,但中国电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创作同质化、产业体系不完善等弊病,绝非一部爆款影片就能即刻化解。后哪吒时代,中国电影如何向死而生最终破茧成蝶,是行业各方迫切关注的问题,但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沉淀与全行业的持续努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