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5月10日起实施,婚姻登记地域限制取消,新人领证不再需要户口本,婚姻登记进入“全国通办”新阶段。与此同时,多地官宣“发钱奖励结婚”。可以说,为了鼓励年轻人结婚,各地都很拼。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结婚“奖励”的讨论颇为热闹。其中不乏质疑声音,觉得“钱太少”,认为是“催婚新套路”。这些声音,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适婚适育群体面临的真实处境。很多年轻人都有类似经历:逢年过节回家,长辈总是催婚催生,而结局往往是一番争执和不欢而散。

应该说,政策“奖励”结婚,至少迈出了努力向年轻人靠拢的第一步。毕竟,比起强势的语气,真金白银的奖励是在用切实的行动提高社会支持力度。即便数额有限,也传递出了一个信号:婚育不仅是个人选择,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课题。况且,结婚奖励政策的形式也很多样,既有直接发放的现金红包,也有“结婚大礼包”、消费券等组合形式,还有“婚姻登记+文旅”等跨界服务。

必须承认,现阶段的政策还有诸多有待完善之处。例如,长三角某城市已连续多年发放结婚消费券,但从社交平台的反馈看,还有很多人并不清楚结婚消费券“怎么领”“怎么用”。同时,领券必须额外下载App、支持使用的商家有限、部分消费券需要“捆绑使用”等问题也饱受诟病。要想满足年轻人在结婚这件事上的“情绪价值”,或许还要在政策落实的“颗粒度”上更花些心思。

更重要的是,结婚从来不是孤立事件,背后是搬家、买房、生娃、育儿等一连串现实问题,涉及生活成本乃至子女成长等方方面面。这些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结婚率的那块“短板”。如果政策只是“开场热情”,而后续支持缺位,更多年轻人依旧会选择观望。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离婚登记63万对。相比去年同期,结婚登记数减少了15.9万对,离婚登记数则增加了5.7万对。而去年的数据,结婚登记数已然跌至近45年来的最低点。这样的曲线,显然不是光靠几千元的结婚奖励就可以扭转。

从过往经验来看,单一的经济激励如果没有其他配套支持政策,效果相对有限,短期政策红利极易被快速稀释。2023年,绍兴上虞就曾发放“结婚大礼包”,婚庆行业营收当年增长18%,但次年增速便回落至5%。一项针对年轻人晚婚甚至不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房价等是制约年轻人结婚的关键因素,其中就包括“彩礼高昂”“高房价、高租金以及生活成本高企”等现实困境。

这些实实在在的忧虑,需要得到正视,政策工具箱及时跟上的同时,具体的政策措施也呼唤更多“想象力”。除了奖励政策,延长婚假、普惠托育、住房保障等多方面措施都应被考虑在内,由此才可能形成组合拳,并逐步构建起从“交友”到“结婚”再到“生育”的全链条支持。

奖励结婚只是起点,归根结底,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整套“婚育友好”的社会支持体系,让年轻人可以安心结婚,城市也才能真正留住人、发展人。

原标题:《婚育友好型社会,不能只靠“发钱奖励”撑场面》

栏目主编:陈抒怡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朱凌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