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天之后,国民党已经开始迅速败亡,战场上节节败退,蒋介石不得不考虑退路,一边死鸭子嘴硬,喊着抵抗到底,一边脚底抹油,跑到了台湾。

虽然逃到了孤岛上,但是蒋介石心有不甘,一心想着东山再起。之前,他曾与宋美龄商量逃亡海外,伺机再杀回来,宋美龄却倦怠了,只想安逸度过余生。

蒋介石眼看宋美龄指望不上,也就不再逃亡海外,而是从心腹推荐的西南、海南、台湾三个地方中物色合适的逃亡之地。



西南地区的重庆是祖国的后方,是蒋介石曾经住过的地方。该地区发展良好,地形崎岖,易于防御,但难以攻击。蒋介石想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发动反击,这可能有其固有的优势。

然而,从地理上讲,我军不可能允许另一个政权在内陆存在,而且西南角离中心太近,随时都有被攻击的可能性。因此,国民党拒绝了这一提议。

琼州海峡将海南岛与大陆隔开,可以作为抵抗我军追击的有效天然屏障。然而,尽管海南岛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但如果大陆真的进攻,这条海峡可能太浅了。



此外,我军可以完全向南移动,包围周围的岛屿。这样,被包围的海南将无法长期维持,甚至可能比西南部更难防御。

因此,蒋介石在助手的分析下,选择台湾岛作为他的最后归宿。当时蒋介石还在犹豫,但浙江大学张其昀教授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这使蒋介石下定决心逃往台湾岛。

因为台湾海峡的距离比较远,海域也很宽。当时我军的空军和海军在攻击台湾没有优势,所以这是蒋介石当时前往台湾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台湾岛适合动植物生长,资源比较丰富,农作物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即使你空手而去,也没有人会饿死。



更重要的是,海湾岛位于西太平洋通道,是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军事防御的重要地区。如果撤退到这里,寻求美国的帮助也将是有益的。所以当时台湾岛是蒋介石最后的救命稻草。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时,国民党收复了日本对台湾的统治权。当时蒋介石派与自己私交甚好的陈仪前去管理台湾。当时的陈仪是军事委员会委员、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人。

蒋介石敢于将管理台湾的重任交给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太了解陈仪了。那时候的台湾,被日本人殖民统治了近半个世纪,岛内有很多亲日分子,许多民众也早已习惯了被奴役的生活。陈仪到了之后,独裁与专制的作风,反而让亲日分子不习惯了。



另外,受二战后经济形势影响,台湾通货膨胀厉害,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种种因素叠加起来,导致国民党与台湾民众之间关系紧张,军民之间不断爆发冲突,局势逐渐失控,1947年发生了“二二八事件”。

面对失控的局面,陈仪毫无办法,只得求助南京。蒋介石为此对陈仪大失所望,将其撤职,守岛的初代掌权人陈仪就此落幕,陈仪1948年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49年蒋介石“引退”后,陈仪因人民解放军兵临长江,策动汤恩伯反蒋,事败后解职遭囚。1950年在台北以“通敌叛国罪”被枪决,享年67岁。

蒋介石从战场上抽调兵力平息了乱局。之后,蒋介石将台湾行政区撤销,改成了台湾省政府,派魏道明前去管理。魏道明不是行伍出身,曾长期担任民国政府的南京市市长,擅长立法、政治和经济。



他一到台湾,就抡起三板斧,烧起“三把火”。一是大力解决民生问题,尽力改善民众生活。二是颁布禁枪令,连打猎的枪支也被收缴。三是组织大规模地爱国演讲活动,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痛斥日本侵略者暴行,教育亲日分子。

魏道明管理台湾2年,客观地说,效果还是不错的。1948年,魏道明辞职去美国定居,台湾人对他的评价还是挺高的。

魏道明辞职后,当时,国内形势让蒋介石心力交瘁,于是他又派蒋经国去台湾。但蒋经国的很年轻,蒋介石担心他无法控制宝岛原住民,于是派亲信陈诚1948年底去维护岛上的稳定。



事实上,陈诚是当时国民党的一级上将。他在战场中接连失利,被一群觊觎他的职位的下级军官排斥,好些人都想将陈诚送上军事法庭。

在这个关键时刻,蒋介石建议他去台湾休养。事实上,一方面,这是为了平息其他人的愤怒,另一方面,也是让陈诚帮助自己铺平败亡后的道路。

后来,蒋介石授予陈诚台湾政府主席兼警备总司令的职位,使他能够消除管理台湾后的一切麻烦。就这样,陈诚接管了台湾岛的管理。

1949年3月下旬,蒋介石看到大陆没有希望,开始为逃亡台湾做准备。两个月后,蒋介石乘飞机抵达高雄,开始了亲自对台湾的统治。



看到蒋介石的归来,陈诚识趣自愿退居二线,因为他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身份。无论你做得多好,仍然是为蒋家工作。

虽然陈诚的声望超过任何一位政府主席,许多人甚至国民党内部人士都认为陈诚比蒋经国更适合管理台湾,但聪明的陈诚还是要躲在幕后。

陈诚在官场浮沉多年,他明白功高震主及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因此,为了防止蒋介石父子的猜疑和迫害,蒋介石抵达台湾后不久,他就成为了行政院院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