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区域关系建构”论坛暨郑州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仪式顺利举行。
此次会议由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承办。来自全国高校及智库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学科体系建设、区域合作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为推动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发展凝聚共识。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指出,区域国别研究院的成立是学校聚力优化学科战略布局,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重要载体。郑州大学将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区域国别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
针对学科建设方向,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会长姜锋研究员指出,区域国别学是以国家战略为牵引的交叉学科,核心在于解析全球区域国别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互动规律,构建服务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体系。
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所长、黄河科技学院副校长于向东教授指出,区域国别学应在参与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立足本土实践,推进知识体系与理论范式的自主建构。同时,需妥善处理区域学与国别学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历史与现实的传承性与创新性、政治与经济的独特性与互动性、学科专业与智库资政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等核心关系。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正以“多学科协同、多维度透视”的研究路径,破解跨文明交流中的“他者化”与“工具化”困境,以文明互鉴推动知识生产,通过东方视角重构全球文明对话的知识图景,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学理支撑。这一学术实践本质上是在回应“文明何以共生”的时代命题,集中展现中国学者立足本土、观照世界的学术自觉与文化担当。面向未来,区域国别学应以“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牵引,贯通本土经验与全球视野,不仅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叙事新篇章。
论坛特别聚焦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提出构建“学科—人才—战略”联动机制,助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学科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战略实践的双向赋能,认为智库研究需强化战略思维训练,推动学术成果向决策咨询转化。该研究院将重点开展周边国家深度研究,搭建中外文明互鉴的新型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