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国民演员出现在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复试名单里,这份看似寻常的招生公告突然在热搜榜上炸开了花。45岁的黄晓明和38岁的金世佳,两位在观众印象里早已功成名就的演员,此刻正在经历着比影视剧更真实的考场人生——他们报考的分别是艺术管理专业和表导演创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业务课一分别拿下89分和94.34分的亮眼成绩。



五月的上海戏剧学院招生办公室电话几乎被打爆,当记者反复确认考生身份时,工作人员那句"都是普通考生"的回应藏着意味深长的行业密码。在表演系教室外的走廊里,曾经培养出胡歌、徐峥等实力派演员的木质地板,此刻正见证着另一种形式的传承——当演员开始钻研戏剧策划与导演理论,这或许预示着整个影视行业正在经历深层蜕变。



黄晓明的报名材料里藏着耐人寻味的反差:从《大汉天子》里锋芒毕露的汉武帝,到《中国合伙人》里戴着眼镜的创业者,再到如今坐在考场里的考生,这位手握百花奖、金鸡奖的影帝,在事业巅峰期选择重返校园。他的业务课试卷上或许正书写着对行业的新思考——在短视频冲击传统影视的今天,艺术管理专业要解决的正是内容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平衡难题。

而金世佳的报考选择更像是对表演艺术的二次叩问。从《爱情公寓》里青涩的陆展博,到《猎罪图鉴》里沉稳的刑警队长,这位上戏毕业十二年的演员,选择回到母校攻读表导演创作博士学位。94.34分的业务课成绩单背后,可能正酝酿着从演员到创作者的身份转变,就像他当年毅然赴日深造时说的那句:"演员要永远保持对舞台的饥饿感。"

在招生公告的附件里,有个细节被眼尖的网友用红色标记圈出:两位演员都需要参加同等学力加试。这意味着他们要额外攻克政治理论笔试和专业科目考核,对于早已习惯剧组生活的艺人来说,这种挑战不亚于塑造一个全新角色。就像某位艺考培训师在微博分析的:"影视圈正在形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良性循环,这对整个行业的知识结构升级至关重要。"



复试流程表上的时间节点暗藏玄机:6月上中旬的面试环节,考官们将要面对的可能不仅是两位明星考生,更是中国影视教育转型的鲜活样本。当黄晓明需要阐述艺术管理的前沿理论,当金世佳要解析表导演创作的学术体系,考场里的摄像机虽然不会开机,但这场考试本身已然成为值得观察的社会镜像。

在网友翻出黄晓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证和金世佳日本留学经历的同时,教育学者们更关注的是另一个现象:近三年艺术类博士报考人数激增47%,其中表演相关专业增长率达62%。这种"逆生长"的求学潮,与影视行业面临的创作瓶颈形成微妙呼应——当市场呼唤高质量内容,从业者开始主动填补理论短板。

复试名单公示期结束后,两位演员的社交账号评论区涌入了各种声音。有粉丝贴出黄晓明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里的剧照配文"萧平章要当博士了",也有观众回忆起金世佳在《戏剧新生活》里为话剧较真的模样。而在某个表演系教师的朋友圈里,悄悄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考场里的明星考生,或许正在改写影视行业的游戏规则。"



当夕阳掠过上海戏剧学院的红砖教学楼,排练厅里传来年轻学子们的台词声。此刻在某个安静的备考室里,两位特殊的考生可能正在修改研究计划书,他们的钢笔尖在纸张上划出的沙沙声,与窗外的蝉鸣交织成独特的初夏交响曲。这场关于艺术与学术的双向奔赴,正在为浮躁的娱乐圈注入难得的沉静力量。

在博士复试的考场上,没有聚光灯也没有粉丝尖叫,有的只是写满笔记的参考书和反复修改的学术论文。当黄晓明放下影帝的光环坐在笔试考场,当金世佳以学者身份重新审视表演体系,他们正在演绎的,或许是中国影视人突破舒适区的最美镜头。这场考试的结果早已不再重要,那份敢于归零重来的勇气,才是给所有追梦人的最好示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