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调试工张赫:

普通岗位也能大有作为

身穿蓝色工作服,皮肤黝黑,不善言谈,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调试工人张赫外表给人的印象很普通。《河北省优胜质量科技成果奖》《河北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一等成果》……5月8日,要不是在张赫创新工作室看到这些创新成果证书,记者很难将眼前的张赫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联系起来。


5月7日,张赫在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线上调试汽车。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只要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普通岗位也能大有作为。”张赫说,他从小喜欢汽车,上技校选择了汽修专业。1996年毕业后,他先后干过汽车维修、汽车装配工作。2007年,他成为河北长安的汽车调试工。

本以为凭借多年经验,干调试能驾轻就熟,结果上岗第一天,张赫便遇到挫折:一辆车的雨刷器低速挡不工作,更换电机后问题依旧。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办法,他只能向老师傅求助。结果,老师傅用万用表一测便找到原因,从测量到修好用时不到5分钟。这件事对张赫触动很大。此后,他不但经常请教老师傅,还自学了各种汽车电器维修知识。慢慢地,张赫成为工友眼中的“全能达人”。大家遇到难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找张赫想想办法”。

2011年,公司的汽车经过淋雨检测后,行驶没多久便熄火。经检测,电路、油路一切正常,怎么也找不到原因。最后,张赫接手了这个难题。在测试供油压力时,他发现喷到塑料瓶里的汽油有明显分层。一排查才知,是油箱盖密封不严,油箱进水所致。后来,遇到不明根源的问题,他总是先检查一遍相关部件外观。

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张赫自创了“望、闻、听、感”四大汽车问题诊断绝招。望,即通过对车体外观、内饰、底盘等进行全面检查来发现问题;闻,即通过气味来判断汽车部件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听,即通过车辆行驶或部件运行时发出的异响判断车辆故障点;感,即利用身体对温度和振动的感知来判断车辆存在的问题。截至目前,通过这些绝招,张赫共发现故障问题42个,避免了批量质量问题下转,减少企业损失1200万元。

同时,他还自创了“张赫调整法”。2012年,河北长安第一款小型客车刚一试产便遭遇瓶颈:中滑门有20多个铰链固定点,各固定点之间相互影响,间隙和段差一次交验合格率为零。距量产仅有3个月时间,又毫无经验可循,张赫迎难而上。每天8时至23时,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余时间全都泡在生产线上。他先后调整上千台车,花费65天时间,终于摸索出“先调平、再调正、最后调间隙”的18步操作法。此调整法推广后,车间调试人员由5组10人减少至3组6人,中门一次交验合格率提高到92%。

“团队的力量远比单打独斗要强大。”2016年,河北长安成立了张赫创新工作室,让张赫牵头,带领车间技术骨干和技能拔尖人才,开展生产一线技术攻关。

当时,一款车型的轮毂部位下线后经常会发生异响,两年多时间问题始终无法根除,但谁也没有怀疑是操作工艺的问题。张赫受命后,带领工作室成员,果断调整思路,从制动靠盘装配的工艺上查找问题。结果,仅用25天时间就找到问题根源和解决的方法。他们的这一成果,在2018年获评“河北省优胜质量科技成果奖”。

截至目前,张赫牵头共解决生产线“老大难”问题26项。他也因贡献突出,被聘任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技能带头人”“长安汽车特级技能大师”,成为汽车制造领域名副其实的技能专家。

在张赫的办公桌上,放着《物流车飞翼门智能化改造》《出口车散件电气功能工装》两本发明专利技术交底书。他说:“还有技术难题在等待攻关,我们眼下正加紧手头儿专利的申报工作。”(河北日报记者 林凤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