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家安全无小事,短短两天,国家就曝光了五名间谍,间谍的手段多样,让人触目惊心!
间谍不仅出卖我国新战机,还通过直播泄密、资助反华组织,各个不容原谅。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间谍案频频爆发,究竟是什么原因?
资助反华行动
王某,是某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员,平常业绩也不怎么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个赚钱的视频,声称:只要购买它家的虚拟货币,收益非常高,王某利益熏心,于是买了1万美元的货币。
但实际上,这家公司其实是境外某反华组织发布的,王某也在不知不觉中,资助了反华组织,这是违法的事实,最终,国家安全机关决定对王某进行处罚。
与王某类似的,还有某大学生沈某,他处于好奇心,通过“翻墙”,浏览境外反华网站的内容,刚开始他只是把这当玩笑看,就是感觉稀罕。
可持续一段时间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开始帮反华组织说话、贬低国内的人、事,甚至主动传播“博人眼球”的虚假谣言,动摇民众的心。
国家安全机关发现后,开始给他做思想工作,沈某年龄小,也没有酿成打错,认错的态度也比较好,所以国家机关联系学校,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并没有处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间谍把目光瞄向了大学生,利用他们帮助自己完成任务,为什么大学生会成为境外间谍的“猎物”呢?
第一点就是经济压力,部分大学生在课外,都会去兼职,虽然家里给生活费,但他们却想自己存点钱,以防不时之需,但他们在兼职的时候,却对“高回报低门槛”的工作缺乏警惕,很容易中招。
还有网络交友,间谍很擅长打“感情牌”,曾有报道,台湾一名女间谍许莉婷,伪装成大陆留学生小哲的“学姐”,对他嘘寒问暖,和他谈恋爱。
台湾女间谍许莉婷
在这3年里,女间谍一直让小哲帮她做事,一次意外,才偶然得知对方的身份。
但最要命的,还是“校园贷”,上大学后,学生想打扮自己、想创业、想吃喝玩乐,而“校园贷”却找上了他们,这简直就像是无底洞,导致悲剧发生。
比如,安勇是某重点高校摄影系的学生,因为贪图虚荣,花了许多钱买摄影设备,某天,他禁不住诱惑,申请了2万块的校园贷,最后深陷套路无力偿还。
放贷人李明出于“好心”,要求他“兼职抵债”,但安勇不知道的是,李明背后的靠山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更巧的是,安勇的父亲安致和,是我国重点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
他平常的工作都涉及国家机密,间谍得知后,利用安勇的恐惧心理,胁迫他去父亲单位拍摄秘密文件,但幸运的是,安勇拍摄的文件,并没有涉及机密的实质内容。
安致和发现后,急忙拨打了举报电话,阻止了境外间谍人员窃取我国家秘密的不法图谋,所幸,并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国家机关对他们进行了批评。
直播泄密
在过去,间谍想盗窃国家机密,必须要潜入军事禁区、贿赂国家人员,可如今,一部手机、一个账号就能完成“现场直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直播成了一种新的娱乐、社交方式,可是,对于某些人来说,直播却成了泄露国家机密的“通道”!
赵某,他的家就在某军事机场附近,他也非常热爱军事,直播兴起后,为了吸引粉丝的关注、获得更多流量,竟然把镜头对准了机场内的战斗机。
起初,他的直播只是出于好奇,但他发现,这样能赚到很多钱,于是,他的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
境外的间谍情报机关,很快就注意到了赵某的直播,他们察觉到了其中的“价值”,于是,间谍伪装成了我国的科研机构,与赵某取得了联系。
他们以研究经费、资助设备为诱饵,面对利益的诱惑,赵某不仅没有丝毫的警惕,反而欣然接受,之后,他更加放肆,似乎完全不担心这样做,会泄露国家的机密。
在境外间谍的指使下,赵某打算专门拍摄新型战机起飞的画面,甚至对一些军事活动进行直播,一旦这些信息泄露,我们的战机就会被看透,发生战争后,将会毫无还手之力,严重威胁国家的安全。
但幸运的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警方接到了群众的举报,赶紧行动,制止了赵某的危险行为,成功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国家机密泄露”事件。
国家安全机关在赵某家中,搜出了的摄像机,发现内部装了微型的信号发射装置,可以实时传输高清的画面,赵某的直播脚本中,还标注了某些特殊信息。
最终,国家机关决定,会对赵某作出处罚。
这3起间谍案是5月10日发布的,本以为事情告一段落,可没想到,不过1天,官方再次揭露了1起间谍案。
论文背后的“卖国交易”
今年5月,国家安全机关破获了一起“高校间谍案”:某青年学者李某为了发表论文,伙同学生王某,窃取了企业的机密数据。
事件的原委是这样的:李某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结识了一位自称“顶级期刊编辑”的境外学者,对方承诺协助李某发表论文,并暗示他掌握的某新能源企业的研发数据,具有“学术价值”。
李某动心后,指使学生王某,进入这家企业实习,秘密收集涉及电池技术的核心数据,并分享给了这位境外学者,但他的真实身份是国外的间谍。
国家安全机关掌握相关的证据后,第一时间,就联合高校、企业,阻止了李某、张某向境外传输涉密数据的行为,及时消除了泄密风险隐患。
在这起事件中,李某的动机并不是为了钱,而是追求“国际认可”,想包装自己,他利用学生的身份便利,绕开企业保密制度,把数据打包发送到境外邮箱。
李某的行为,也暴露了学术界存在的致命漏洞——过度追求论文发表,忽视数据安全。
间谍渗透的新趋势
在以上事件中,我们能发现,间谍渗透到我国的新趋势:
目标很精准,军事迷、学生、科研人员,他们具有“信息优势”,但认知上却存在“短板”。
手段隐蔽化,从“金钱收买”升级为“价值观渗透”,利用学生“思想不成熟”,包装自己的间谍活动。
技术智能化,从以前的秘密潜入,到如今的直播窃密,间谍的手段越来越多。
这些案件也告诉我们,间谍从未消失,只是更会“伪装”,如今,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保持清醒,不要理利益所诱惑。
结语
间谍听起来遥远,但却就在我们的身边,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能识破套路,就能避免悲剧,正如一名被策反后主动投案的学生忏悔:“他们先给你糖,再给你刀”,所以我们要更急警惕。
信息源:间谍用校园贷胁迫大学生偷拍父亲涉密文件!国安部披露细节 光明网 2024-07-12
信息源:间谍用校园贷胁迫大学生偷拍父亲涉密文件!国安部披露细节 光明网 2024-07-12
信息源:警惕!这些行为或成威胁国家安全的“突破 中国日报网 2025-05-11
信息源:警惕!这些行为或成威胁国家安全的“突破 中国日报网 2025-05-11
信息源:为发期刊,高校学者偷贩涉密敏感数据!国安部披露间谍案细节 长城网2025-05-11
信息源:为发期刊,高校学者偷贩涉密敏感数据!国安部披露间谍案细节 长城网202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