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总投资30亿元、占地163亩的国药天域智谷项目在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新都高新区”)正式开工。


开工仪式现场

作为国药集团在西南地区布局的首个第三代智慧产业园,该项目不仅承载着央企赋能区域产业升级的使命,也是新都区推动医药产业建圈强链、打造全省医药医贸特色产业生态圈的关键落子。

央企“链主”加持

国药集团是中国唯一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生命健康领域央企,位列全球制药企业百强。

由其旗下广州国健资本打造的国药天域智谷项目,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为核心,计划引入智能装备、新型材料及电子信息企业,设立公共服务平台并导入医药前沿资源,目标直指成渝地区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


国药天域智谷项目鸟瞰图

“选择新都,既是看中这里的经济辐射力,更是基于新都扎实的产业基底。”国药天域智谷园区总经理毛建军坦言。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都区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当前已聚集科伦药业、同仁堂、中庸药业等17家规模以上药企,2024年新都限上医贸产业营收超220亿元,成都医贸大厦成为全区首座税收亿元楼。

其中,科伦药业为新都区首家产值破百亿的工业企业,2024年实现产值约128亿元。


成都医贸大厦成为新都首家税收“亿元楼”

作为国药第三代产业园,天域智谷以“链主”角色构建医疗大健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四大核心矩阵。

新都高新区管委会工业东片区工作专班组长陈文明指出,本次国药天域智谷项目的意义在于“强链补链延链”:依托国健资本的投资能力,在科伦生物制药等产业的基础上,项目落地有利于完善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医疗器械、医疗电子等领域发展,实现产业链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闭环”。

“工业上楼”破题

新都区正聚力推进“立园满园”攻坚行动,强力推动“工业上楼、入园集聚”。此次天域智谷的“工业上楼”设计成为一大亮点。

“工业上楼不是简单把设备搬上楼,新都‘一企一策’的服务模式打消了我们的顾虑。”毛建军说。


国药天域智谷项目效果图

陈文明介绍,在获悉项目“工业上楼”的设计思路后,新都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区经信局、区规自局、区住建局等单位上门服务,主动宣传政策并提供技术支持,最终敲定“双首层”方案。

设计4.5米层高,荷载1吨/平方米的坡道,载重卡车可以直接凭坡道开到二楼,装卸效率提升40%。第一楼是首层,二楼也是“首层”。在产品设计上契合工业上楼理念,实现企业能上楼、愿意上楼。

园内厂房设计为1100-20000平方米不等面积,最高十米层高,配合建筑、面积、层高、设备、设施菜单式定制清单,适配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全周期需求。

已有180组意向客户

毛建军透露,项目从摘牌到动工仅用时3个月,比预期提前45天,这种“新都速度”让企业坚定了深耕新都的信心。

项目尚未动工时,新都高新区便与国药成立联合招商专班,梳理医疗器械、新材料等目标企业清单。通过“标准厂房+定制空间”模式,已锁定6家签约企业,储备意向客户180组,其中30%来自长三角,既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也有工信部“小巨人”企业。


国药天域智谷2026年上半年将完成一流水、二流水交付

“新都高新区管委会从产业准入、环评审批到融资对接全程跟进。”陈文明表示。

根据规划,国药天域智谷2026年上半年将完成一流水、二流水交付,2027年上半年实现项目整体交付。同时,同步落地人才公寓、供应链金融中心,实现“投产即生态”。

融入“一核两走廊多点成圈”发展版图

当前,新都已形成了以成都医贸大厦为中心,东西向串联石板滩、南北向串联新繁的“一核两走廊多点成圈”发展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百亿企业科伦药业在新都工业东片区新建的总部基地去年已竣工,该基地按照“灯塔工厂”的标准进行建设。


科伦药业新都基地

而天域智谷创新生态,瞄准“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将与科伦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融入“一核两走廊多点成圈”发展版图,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和生态圈,推动新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范式。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新都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自动精选,留言请注意法律法规。欢迎转发分享,转载改编请标明出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