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要博士,县医院要关系,我们这种普通医学生,卡在中间,像被困在围城里。"
“很多岗位要求'3年经验',可我才22岁,哪来的3年经验?"
“几乎所有的医院和机构,都要求有康复治疗师资格证,这个证要工作满一年后才有资格报考……”
医生,这个过去光环满满、令人尊敬的职业,如今在不少年轻人眼中,却变成了一条又长又苦的“窄路”。
学医到底有多难?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再加上规培、实习,少说也得13年。
当别人开始为家庭操心、为财富积累打拼时,很多年轻医学生还在“被家里供着”,白天学习,晚上轮班,工资刚够糊口。
光环背后的现实
有人曾半开玩笑地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其实并不是诅咒谁,而是道出了一种无奈。
医生这个职业,门槛高、责任重,却未必有理想中的回报。
一边是“三甲医院硕博起步,普通本科生别想进”的高门槛;
一边是“县级医院拼的是关系人脉,技术和学历反而不吃香”的现实土壤。
还有很多应届医学生,连无薪实习都要抢,甚至为了刷经验,倒贴钱工作一年。
而这还只是个开始。
数据背后的焦虑
2025年毕业生总人数达到1222万人,其中医学类相关专业毕业生超过80万,加上往年待就业的医学生,这个数字已经冲破百万。
医学专业早已不是“铁饭碗”的代名词,而变成了“高投入低回报”的代号。
一边是“拼命发SCI、读博”的压力山大,一边却是“关系户早就定好岗位”的心灰意冷。
你努力了一圈,发现原地踏步;别人走了条“特殊通道”,轻松到达终点。
于是有人咬牙继续考编、考博;也有人转行、出国,或者干脆改考公务员——哪怕是八年制临床博士,也宁愿放下听诊器拿起行测资料。
命运的围城,如何破?
鲁迅先生曾说过“学医救不了中国”,而现在是“学医连自己都救不了”。
问题并不只是“个人不够努力”,而是社会在不断将“起跑线”抬高,却没有相应地铺好跑道。
一个年轻人花十多年钻研医学,最终却输在了一个“资格证的时间卡口”,一个“隐形岗位已被内定”的潜规则——这不是个体失败,这是结构性的问题。
当然,在这种环境下,改变环境可能太难,唯一能调整的,是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你可以转行、可以暂避锋芒,但别让自己失去希望。
现实虽冷,但活下来的,终究是那些认清现实后仍不放弃努力的人。
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无法左右时代。
但至少,我们还能决定自己不被困在心里的那座“围城”。
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节奏,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场马拉松,最后能坚持下来的,才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