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气势汹汹,却在交锋中频频吃亏,沦为国际笑柄。印军的真实战力究竟如何呢?印军装备堪称 “万国造博物馆”。

陆军炮兵主力有英国 M777 超轻榴弹炮、韩国 K9 “瓦杰拉” 自行火炮、有基于瑞典技术研发的 “达努什” 火炮。

坦克方面,有俄罗斯的 T 系列,又有自研却问题百出的阿琼坦克。

空军战机更是来自法、俄、以等多国。看似丰富多样,实则隐患重重。不同国家装备的后勤保障体系大相径庭,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困难重重。战时一旦装备受损,难以迅速修复,极大影响作战效能。

以此次冲突中的空战为例,5 月 7 日凌晨,印度发动代号 “辛杜尔” 的突袭,巴方当天宣布击落 5 架印度战机,还击落了25 架以色列 “哈洛普” 无人机,总计 30 架军机在 24 小时内被摧毁。

这场空战将印度 “万国牌” 装备的致命缺陷暴露无遗:苏-30 因维护不足,故障率高达 50%;“阵风” 战机数量有限,且严重依赖法国技术支持;“哈洛普” 无人机一旦被巴方拆解,其导航系统和战斗部设计便彻底暴露。


反观巴基斯坦,凭借来自中方提供的歼-10CE、ZDK-03 预警机和红旗-9防空系统,构建起 “预警 - 拦截 - 反击” 的完整体系,相对印度方面高出至少一个代差。

印度战机被击落后,后勤无法及时跟进保障,致使空中力量后续乏力,空战优势尽失。

印度军队内部官僚作风盛行。决策过程冗长繁琐,各级官员推诿责任。面对冲突局势,高层不能迅速、准确地做出战略决策,前线部队行动缺乏有效协调。

军官晋升论资排辈,而不是依据能力和战功,这使得基层士兵积极性受挫,优秀人才难以崭露头角。

战场上,指挥系统混乱,士兵们对上级指令无所适从,战斗力大打折扣。

5 月 8 日,巴新闻部长宣布约 50 名印军士兵在克什米尔实控线丧生,其中包括一个连级指挥部的全部成员。

巴军公布的现场视频显示,部分印军士兵举着白旗从战壕爬出,被巴方活捉时浑身颤抖,连步枪都没来得及上膛。这般场景,充分暴露了印军指挥的混乱与士兵战斗意志的薄弱。

在之前的某次边境冲突中,印军就因指挥失误,部队行动不协调,陷入被动挨打局面,此次冲突不过是再次重演。


在国际伙伴关系上,印度也并未占得优势。印度虽试图在大国间左右逢源,但并未赢得真正的盟友。美国在印巴冲突中,更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借机向印度施压,要求其在贸易等方面让步,并未给予实质性军事支持。

印度此前在边境问题上对中国频频挑衅,又在贸易上设置障碍,导致中印关系紧张。

此次冲突,中国虽保持中立,但印度清楚在经济等方面会面临压力。而巴基斯坦与中国关系紧密,在军事装备、技术等方面获得支持,这使得印巴冲突天平倾向发生改变。

印度长期以来的盲目自大,在此次冲突中被狠狠打脸。高估自身实力,忽视内部问题,对外误判国际形势,最终导致其在冲突中陷入困境。

印度若想提升军事能力,必须解决装备杂乱、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重新审视外交关系,而不是沉浸在虚幻的强国梦中。

否则,未来在地区冲突中,印度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吃亏的局面或许还会再次上演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