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印巴停火协议生效前30分钟,印度突然向巴基斯坦空军基地发射导弹,导致巴方5名王牌飞行员牺牲。而就在三天前,巴基斯坦刚用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机击落印度3架单价2.4亿美元的法国"阵风"战斗机。



这场看似一边倒的军事冲突,却在停火后演变为一场诡异的"双赢"宣传战——莫迪坚称印度"震惊巴基斯坦",巴总理谢里夫则宣布"民族胜利"。为何双方都自称赢家?这背后不仅是战场得失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乎政权存续、国际形象与14亿人情绪的生死局。



表面上看,印度在冲突中损失惨重:价值72亿人民币的阵风战机被击落、S-400防空系统遭CM-400AKG导弹摧毁、布拉莫斯导弹库被炸,被击落的无人机更是不计其数,根据第三方平台公布的数据。印度一共损失6架战斗机,553架无人机,合计559架飞机。



但莫迪却在讲话中刻意淡化损失,转而强调5月6日对巴境内"恐怖基础设施"的打击,称这是"反恐新范式"。这种叙事策略,与印度空军中将AK·巴蒂的模糊回应如出一辙——承认双方均有损失,却拒绝透露具体数字。

不过一些专家认为,莫迪的做法其实是对的。

第一步,他将停火包装为"印度主动暂停报复",暗示军事优势仍在;第二步,借"反恐"大旗转移对战场失利的关注,塑造"果断领袖"形象;第三步,彻底无视特朗普宣称的"美国斡旋功劳",坚持停火是"印巴直接沟通成果"。这种操作直击印度国内痛点——68%的民众认为"大国尊严不容侵犯"。



更深层的动机来自选票压力。莫迪的支持率从2024年的68%暴跌至52%,农民抗议、经济增速放缓等问题持续发酵。通过渲染"巴基斯坦求饶"的叙事,莫迪成功将公众视线从阵风战机坠毁、S-400失效等丑闻转移,印度股市在停火后大涨、32座机场重新开放,这些经济利好被刻意与"军事胜利"捆绑宣传。正如退役将领尚卡尔所言:"宁愿与中国作战也不愿输给巴基斯坦",这种畸形的民族主义,正是莫迪赖以生存的政治土壤。



印巴冲突的本质是一场被核威慑框定的表演。双方都清楚,170枚核弹头的存在让全面战争成为禁区。因此,莫迪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不容忍核讹诈",既是对国内强硬派的安抚,也是对国际社会的风险预警。

印巴这场"双赢"闹剧,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现代战争中,宣传战的权重已超越实际战果。莫迪需要14亿人相信胜利,正如溺水者需要抓住一根稻草。

不过,现实情况也不能忽略,当股市狂欢散去、机场重新关闭时,如果克什米尔的枪声再次响起——那时,不知又有多少"阵风"战机会化作政客演讲中的勋章,多少飞行员牺牲会成为推特热搜里的数字游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