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区的层峦叠嶂间,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集山区、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于一体,正沐浴着红色精神的光辉,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强音。
从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从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到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酉阳始终以红色精神为指引,将民族团结精神贯穿发展全过程,36个民族和谐共生,绘就了共同现代化的壮美画卷。
红色精神引领,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夏日的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游客如织。讲解员深情讲述着红军长征的故事,电子屏幕上的动态影像重现当年的烽火岁月。“如今的展馆运用数字化手段,让历史更加生动可感。” 讲解员介绍道。
红色,是酉阳最鲜明的精神底色。赵世炎烈士纪念馆、刘仁故居等红色遗址,借助数字化技术焕发新生,成为传承红色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去年,长征国家公园(酉阳段)启动建设,南腰界景区成功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近四成。一位湖南游客感叹:“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能触摸到的温度。”
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成为凝聚各族群众的强大力量。在“石榴红・酉阳民族工艺馆”,苗族绣娘陈国桃精心绣制《凤凰展翅》,她的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代表,也是“上合峰会”国礼。“过去绣品销路有限,如今借助电商平台,订单早已排到明年。”陈国桃欣喜地说。
在酉阳,像她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200余名,18个非遗工坊遍布乡野。巴渝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通过3D技术全景展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吸引众多年轻游客打卡。
“36个民族,36朵花,朵朵都开在酉阳的春天里。”县民宗委主任彭武进形象地描述了酉阳的民族关系。
近年来,酉阳深入贯彻落实民族团结精神,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本》,举办21场民族节庆联欢活动,建设3个互嵌式社区。土家族小伙张勇与苗族姑娘王芳的婚礼上,两族亲友同跳摆手舞、共饮摔碗酒,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红色精神与民族团结精神在这里交融,滋养着各族群众和谐共生的土壤。
为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融合发展,酉阳在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方面持续发力。在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时,注重与民族文化元素相结合,让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深入体验当地多民族的独特魅力。与周边部分民族地区相比,酉阳取得的成效更为显著,吸引的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增长幅度均高于周边平均水平,为红色文化在民族地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绿色产业崛起,共享发展丰硕成果
平均海拔800米的酉阳,云雾缭绕的梯田间,茶园绿意盎然。农民老李仔细检查茶苗长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种苞谷收入微薄,如今改种‘酉阳800’生态茶,公司提供技术和收购保障,去年仅茶叶收入就达2万多元。”
“酉阳800”是依托当地高海拔生态优势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116个直供基地、9.6万亩农田产出茶叶、茶油等353款农特产品,其中酉阳青蒿素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酵素产品远销欧盟。2024年,“酉阳800”销售额突破21.8亿元,溢价率超40%,带动6万多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各族群众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打造“酉阳800”品牌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品牌知名度低,市场开拓困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也面临诸多挑战。为此,酉阳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环节,严格把控质量。同时,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推广,逐步打开市场。
工业与文旅产业的双轮驱动同样成绩斐然。华润三九(酉阳)医药产业园内,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提取的青蒿素将用于生产抗疟疾药物;服装产业借助大数据精准把握市场趋势,生产爆款产品。2024年,酉阳工业投资增速高达132.6%,位列全市第一。
文旅融合更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桃花源景区让游客仿若置身世外桃源,龚滩古镇吸引众多写生学生与摄影爱好者。
去年,酉阳新增两个4A级旅游景区,景区总量位居全市首位,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6.9亿元,同比增长36.5%。村民王大姐在叠石花谷景区旁经营农家乐,旺季时日均接待上百名游客,“生意好的时候,一天的收入抵得上过去一个月。”她开心地说。
与周边同类型山区民族地区相比,酉阳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表现突出。一些地区虽有特色农业或文旅资源,但产业协同效应不明显。酉阳通过“酉阳800”品牌将农业与文旅产业串联起来,以农产品吸引游客,以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形成了良性循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参考的产业发展模式。
民生福祉提升,托起稳稳幸福生活
午后的花田小学,孩子们在新建的塑胶跑道上欢快奔跑。该校校长介绍,学校加入教育集团后,与城区名校共享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现在农村孩子也能学习编程、机器人等课程,还有学生在市级比赛中获奖。”2024年,酉阳教育总投入达23.25亿元,同比增长2.5%,义务教育巩固率实现100%,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
医疗条件的改善同样显著。县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级综合医院,新增肿瘤科、介入导管室等科室。村民老陈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报销大部分费用,自付仅几千元。“以前得去主城大医院,光路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感慨道。
针对“一老一小”,酉阳推出全域居家助餐服务,留守老人每天只需5元就能享用三菜一汤;托育机构实现乡镇全覆盖,年轻妈妈李小娟对此赞不绝口:“单位隔壁就有托育点,中午还能去看望孩子,太方便了。”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酉阳800”直供基地,50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张桂芳熟练地分拣香菇,每月能有3000多元收入,“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顾家人,还能供孩子读书,日子越来越有盼头。”2024年,酉阳开发1.6万个脱贫人口公益性岗位,开展2079人次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蔚然成风。
与周边部分革命老区相比,酉阳在民生保障方面投入更大、覆盖面更广。一些地区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医疗服务提升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而酉阳通过一系列举措,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革命老区改善民生提供了成功范例。
基层治理创新,绘就和谐共生画卷
丁市镇的“大嫂调解队”声名远扬。队员们每周走村串户,用心调解婆媳矛盾、邻里纠纷。“2024年,‘丁市大嫂’走访慰问特殊群众3000余人次,调处各类纠纷和隐患300余起,调处率和满意度均达100%。”丁市镇党委书记舒桂江自豪地说。
这种精细化的“绣花功夫”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全县划分2333个网格,4604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2.1万名民情联络员随时收集群众诉求。去年,线上线下协同化解矛盾纠纷15.3万件,办结率达99.3%,在全市“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考核中获评“五星区县”。“现在有事找网格员,效率特别高!”村民们纷纷点赞。
为确保基层治理模式可持续发展,酉阳建立了完善的监督考核与激励机制。对“大嫂调解队”队员、网格员等基层治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根据工作成效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不断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在其他乡镇复制“大嫂调解队”模式,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创新。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55个民族团结项目惠及30余万人次,民贸企业数量增长25%,达75家,申报贴息资金1669万元,申请流动贷款6.4亿元。
傍晚的酉阳,夕阳为群山披上金色外衣,桃花源广场上,各族群众同跳摆手舞,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彭武进望着这温馨的一幕,坚定地说:“酉阳的发展,不是为了数字好看,而是要让老百姓的笑容更灿烂。”
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民族团结精神深植于酉阳发展的每一处,各族群众携手同行,奋力书写山区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新答卷”,为武陵山区的发展点亮希望之光。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崔璨 通讯员 黄伟田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