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画家马尔科姆·T·利普克(Malcolm T. Liepke,1953-)的画作具有一种永恒的特质。他的画作将观众带入一个逝去的时代:深夜出没的场所、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徘徊的情侣以及亲密的私人时刻。在永恒的同时,他的作品仍不失独特的现代气息。
他笔下的人物,通常是陷入沉思的女性,其崇高之美充满了忧郁感。厚重、茂密、大胆的笔触让画布“呼吸”起来,这种力度在当今更加“防腐”的艺术世界中并不多见。“利普克说:”我关注自己的世界,并将其描绘出来,但我也希望我的画作最终是永恒的。我是表达人类状况的一个渠道"。
利普克对艺术世界的迷恋始于年轻时。高三那年,他意识到成为一名艺术家是“我唯一的出路”。于是,他收拾行囊,从家乡明尼苏达州搬到加利福尼亚州,进入帕萨迪纳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学习。
然而,他很快就对强调抽象和概念艺术的课程感到失望。一年半后,他退学了。“他们并没有朝着我想要的方向发展,”他解释道。"他们提倡肤浅和时髦的技巧。我想向我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大师们学习"。
利普克过去和现在都一直被19世纪大师的作品所吸引,他就这样做了。他向东前往纽约最好的博物馆,学习萨金特、德加、图卢兹·劳特累克和维雅尔的作品,在吸收技巧和规律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
从一开始,Liepke就被人物所吸引。“他解释说:”这和其他任何东西都不一样。他解释说:"在风景画中,当然会有大量的情感,但那是一种不同的情感,对我来说没有人物画那么强烈。
人物画有一种永恒的特质,我非常喜欢。如果我看伦勃朗的画,虽然服装肯定不同,但人物是一样的。几百年来,他们从未改变过。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脸,你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我创作的灵感所在"。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利普克开始在插图界工作,到20世纪80年代初,他已经赢得了插图画家的美誉,作品出现在《时代》和《福布斯》等杂志上。随着时间的推移,Liepke厌倦了在题材方面缺乏控制,80年代中期,他决定自立门户,成为一名全职艺术家。
Liepke致力于传统的具象绘画,这与具象绘画的复苏不谋而合。"我来得正是时候。在80年代,以现实主义风格创作人物画并不像50或60年代那样难以获得成功。卢西恩·弗洛伊德等艺术家开辟了一些道路,对我帮助很大,"他说。
反正利普克也不需要什么帮助。从1986年的首次展览开始,他的所有作品都销售一空。从香港到洛杉矶,从伦敦到纽约,马尔科姆·利普科的作品一直受到追捧,他的观众也在不断增加。
来源:油画世界 (ID:ArtYouhua),转载请注明。
声明:本文所使用的文字、图片及音视频等内容,仅为学习分享与学术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