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界,还有一项是跳高运动,
他曾经一年之内打破了三次世界纪录,
他发挥失常,仅仅拿到了铜牌,
也因此被国人议论了好久。
也就是这样一个跳高界的人物,后来退役后去了美国,
家人也跟着去了,他还拿到了美国的绿卡,和家人生活幸福。
01
四十多年前,上海的弄堂还是朱建华的整个世界。
1963年,他诞生于一个工人家庭。
家中七口人局促地挤在狭小的屋子里,
饭桌上也常常仅有咸菜和稀饭。
朱建华身形消瘦宛如竹竿,他总是身着哥哥穿剩的衣服,
那些衣服满是补丁,层层叠叠。
父母忙于生计,却注意到这孩子长得快,
个头窜得比同龄人高出一截。
最初,他们安排他练习乒乓球,寄望于体育能让他扬眉吐气。
在他十岁的时候,田径教练胡鸿飞就相中了他,
认为他是个好苗子要好好培养。
胡教练盯着他在操场上跑跳,
拍拍他的肩,说这孩子天生是跳高的料。
父母犹豫,觉得他身子骨单薄,可教练的坚持让他们点了头。
训练的日子苦得让人牙酸。
没有像样的场地,朱建华就在坑洼的操场上跑步,
沙坑和竹竿是他仅有的器材。
每天天不亮,他就背着破书包,跑去训练场。
冬风凛冽,仿若锋利的刀子刮过脸庞;
夏日炎炎,汗水肆意流淌,将衣服浸成一幅斑驳的“地图”。
手掌磨出血泡,膝盖青一块紫一块,他咬牙不说疼。
教练的话像烙印刻在他脑子里:
跳高不只是腿力,更是心劲儿。
那些清晨和黄昏,他在沙坑里一次次摔倒,
又一次次爬起来,慢慢找准了腾空的节奏。
那时的他,眼神里满是倔强,
像要跳出弄堂,跳向更大的世界。
16岁的时候,朱建华就让很多人知道他了。
1979年,在世界中学生比赛里,
他以2.13米的成绩荣获银牌。
此成绩远超他人,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他的潜力。
下一年,他在全国锦标赛上又以2.21米的成绩获得冠军。
那时他才17岁,由此成为中国跳高界的新希望。
后来在1981年的亚洲锦标赛上,
他跳出2.30米的佳绩,打破了尘封多年的亚洲纪录,
堪称骄傲的成绩。
那一刻,赛场似被点燃,刹那间沸腾起来,
观众的掌声仿若汹涌海浪席卷而至。
18岁的朱建华声名远扬,家喻户晓。
报纸纷纷对其进行报道,
街坊邻居提及他亦是赞不绝口,纷纷竖起大拇指。
接下来的数年,他宛如一阵旋风,
于赛场上呼啸而过,所经之处尽被席卷。
1982年,他以2.32米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
成功将德国选手的名字从纪录册上抹去。
他频频占据体育头版,引得全球目光聚焦于这位中国少年。
1983年全运会上,他跳出2.37米的佳绩。
数月后,他更是以2.38米的成绩刷新纪录。
1984年,他于德国赛事中跳出2.39米的成绩。
这一高度,既是他个人的巅峰,
亦是中国跳高领域迄今为止无人企及的高度。
赛场上,他每跳起一次,观众都屏住呼吸,
仿佛时间都为他暂停。
耐克刚进入中国,立马签下他,
广告里他的身影跃上大屏幕。
那时的朱建华,是中国体育的图腾,
每场比赛座无虚席,外媒记者挤破头想采访他。
02
可巅峰有多耀眼,低谷就有多深。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他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而那届奥运会亦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21岁的朱建华正值巅峰,
两个月前刚创下2.39米的纪录,
国内外都认定他是金牌的不二人选。
报纸上满是铺天盖地的赞美之词,
国家的殷切期待仿若一座大山般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头。
他睡不着,靠药片勉强入眠。
比赛那天,洛杉矶的天空阴沉,
场地湿滑,空气里透着不安。
他前几跳稳稳领先,2.31米的高度让他离金牌只差一步。
恰在此时,一名选手不慎滑倒,致使比赛戛然而止。
短暂的暂停像一记重击,他的节奏被打乱,
手心冒汗,腿有些发软。
最后一跳时,他倾尽全力,然而身体未能把控得当,
致使杆子被撞落,最终仅以2.31米的成绩摘得铜牌。
这枚铜牌,本是中国田径在奥运的首枚奖牌,
可在“金牌至上”的年代,它成了失败的标签。
回国之后,朱建华并未沐浴在鲜花与掌声之中,
相反,铺天盖地的批评如汹涌浪潮般向他扑面而来。
报纸上有人骂他无能,信件里夹着刀片,
连家人都被指指点点。
21岁的他,从万人追捧的英雄,跌入骂声的深渊。
夜晚,他卧于床上,双眸紧盯着天花板。
赛场上那一跳的画面,还有那些尖刻的责骂,充斥着他的脑海。
他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怀疑跳高的意义。
失利后的日子,他试着振作。
1986年,他在亚运会上以2.31米夺冠,证明自己还没倒下。
可伤病缠身,状态再难回到从前。
1987年,他于全国比赛中荣膺冠军,
然而在世界赛场上却仅位列第八。
1988年汉城奥运会,他拼尽全力,却只跳出2.19米,连决赛都没进。
赛后,他悄然离场,17年的跳高生涯便带着遗憾画上了句号。
03
退役时,朱建华才25岁,身体和心都伤痕累累。
1990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远赴美国,到加州大学求学。
在求学期间,他选择白天上课,晚上出来打工养活自己。
美国的街头冷清,他常一个人走着,想起上海的弄堂和赛场的掌声。
那些困苦的日子,犹如砂纸般磨平了他的棱角,
使他不得不学会在生活面前低头。
在美国,他邂逅了一个女孩,后来结婚了。
婚后有了两个女儿,家宛如宁静的港湾,
给予他无尽的慰藉与力量,成为他心灵的栖息之所。
他的生活逐渐有了暖意,然而对故乡的思念却从未断绝。
1995年,他又重返上海,那片他曾经逃离的土地。
回国之后,他创立了跳高俱乐部,将自身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俱乐部里,他看着孩子们在沙坑里摔倒又爬起,
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他还投身商界,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生意越做越稳,日子过得宽裕。
现如今,朱建华已经62岁了,他在上海和美国之间两地跑。
俱乐部里,他身着简约的运动服,
鬓角已然泛起些许白发,已经显老了。
如今的他是教练,也是长者,年轻人的汗水和笑声让他觉得,
跳高的火苗还在烧。
两个女儿在美国长大,家庭的温暖是她最大的依靠。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
新西兰选手跳出2.34米,未能打破2.39米的纪录。
电视里,解说员提起朱建华的名字,
屏幕外,他只是笑笑,眼神里多了一份淡然。
朱建华的2.39米,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
他是弄堂里跑出的少年,是赛场上腾空的瞬间,
是跌入低谷后的爬起,也是如今对梦想的传递。
04
作为体育运动员并不容易,每次得到胜利的那一刻,
不知道背后都流了多少的汗水。
他们的那股毅力也是一般人学不来的。
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也在激励着一代一代。
也希望跳高这项运动,未来能发展得很好!
信息来源:
1、回眸:三十年前的公众人物如今在哪里?.凤凰网
2、跳高名将朱建华:体育给了我值得珍惜的一切.新浪网
3、男子跳高名将朱建华 一年之内三次打破世界纪录.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