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史今,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他总是习惯性地为他人着想,将战友的需求置于自身之上。总能感受到那份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然而这种毫无保留的付出,也在无形中消耗着他有限的精力,或许也间接影响了他军事生涯的长度。因此,当他退伍的那一刻,所有的不舍、感激与敬佩,都浓缩在战友们那一声声饱含深情的“好”字里。
史今的一生,似乎都在践行着“执行”与“付出”,鲜少为自己索取。即便是到了黯然退伍的时刻,面对连长想要补偿点什么的心意,他也只是憨厚地笑着说:“什么要求?没什么要求。” 但当他捕捉到连长失落的眼神,又立刻展现出他独有的温柔与幽默,嬉皮笑脸地安慰。这是一个即使身处落寞边缘,依旧将温暖留给别人的史今,他的善良与体恤,就好像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对于许三多而言,史今无疑是他军旅生涯乃至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他从懵懂懦弱走向“兵王”之路的启蒙者和领路人。若非史今近乎固执的坚持,硬“逼”着许三多抡起那个改变命运的铁锤,或许那个最初被所有人视为“孬兵”的许三多,真的就此沉寂,无法绽放出后来的光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史今用他的耐心与智慧,点燃了许三多内心深处那颗不屈的火种。
史今重情重诺,对待战友满腔热忱,包容友爱,循循善诱;对待自己则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他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一个优秀班长的形象,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渴望遇到的良师益友。
当许三多终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士兵,完成了那惊人的333个腹部绕杠,史今的内心无疑是骄傲的。他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一块璞玉,不,最初甚至是一滩“烂泥”,一步步精心雕琢、悉心扶持,最终让许三多脱胎换骨成为“兵王”。这份成就感,或许是他整个军旅生涯中最为耀眼的勋章。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付出最终得到了超乎预期的回报。尽管他的军旅生涯以退伍告终,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无愧于那一身军装,更无愧于钢七连,他是一名光荣的士兵,一位伟大的班长。
在“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熠熠生辉的钢七连,史今宛如一颗温润的珍珠,他的光芒不刺眼,却足够温暖人心。有些人面对曾经弱小的自己,会选择极力割裂与抗拒,他们信奉残酷的“丛林法则”,认为弱小就理应被淘汰,而自己则是天选的强者。史今不同,他的世界观更为博大,他能“见天地,见众生”。 在培育许三多的过程中,他不仅仅是付出者,更是收获者。这份经历让他获得了超越胜负的信心与力量,足以让他坦然面对人生中任何未知的篇章。
旁人关注许三多的坚持、进步与成就,看到的是他身上那些优秀的品质与强大的能力,从而对他刮目相看。但史今的目光,却始终穿透这些表象,牢牢锁定在那个最初怯懦、善良,捧着一颗真心却不得章法,在现实中四处碰壁、鲜血淋漓的许三多身上。他在意的,自始至终都是这个鲜活的、微小的、随时可能在风雨中夭折的嫩芽。他默默地守护着、期待着,不求任何回报,甘愿用自己的身躯为这株嫩芽遮风挡雨,化作最坚实的铠甲。即便在所有人都表示反对,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许三多能够“成才”的时候,史今依旧选择相信,默默在心中许下承诺,愿意倾尽所有。他陪伴着许三多从弱小走向强大,分担着他的喜怒哀乐,也一同品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而许三多,虽然不善言辞,无法用华丽的语言表达感恩,但他心中比谁都清楚这份情谊的珍贵。在他尚未强大到足以证明自己的时候,他只是笨拙地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回应着班长的关怀,比如给班长喝水,偷偷给班长留个鸡蛋。直到他完成了那令人震撼的三百三十三个个腹部绕杠,这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更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辜负班长的良苦用心。
史今与许三多,看似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之间那种纯粹的、不计得失的相互成就,正是《士兵突击》这部作品中最为动人的“殊途同归”。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最真挚、最感人的双向奔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