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笔下的解忧杂货店,是一个温暖人心的港湾,人们将困惑写成信投进杂货店,奇妙的事情随即不断发生。

在学校里,我们是否也可以有类似的“解忧杂货店”,让面临精神困扰的孩子们获得心灵的呵护?毕竟,这已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应对的时代难题。

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全国性调查也显示,我国6至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17.5%。

在深圳,恰有这样一所学校,通过链接各方面资源,在校园里打造一个又一个“解忧杂货店”,以不同的方式缓解学生压力,呵护心灵成长,最终赢得了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赞许。

这所学校,就是获评国家级“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深圳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等诸多荣誉的深圳市德琳高中。





如果要在德琳高中首推一个“解忧杂货店”,相信不少学生会选心力成长中心。高一的李同学说,这是他的心灵港湾;高三的万同学说,心力成长中心打开了他的心结,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而对于第一次来德琳的人,可能最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叫心力成长中心,而不叫心理中心?”







从“心理”到“心力”,一字之差,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德琳的教育理念使然。中心负责人吴喜燕老师说,传统的称呼,容易让人产生“有问题才去心理中心”的看法,而德琳心力成长中心的初衷,是通过正向引领与全面赋能,让每个学生获得心灵的力量,最终实现健康、幸福的成长。用德琳高中张辉校长的话说,就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无望者前行。”

以此理念打造的心力成长中心,充满温馨、亲切的气息。除了常规的两间咨询室、沙盘室、宣泄室,还有幽静的放松间,配备懒人沙发、音乐躺椅,蓬勃生长的绿植以及纯天然的香薰。“同学们很喜欢这里,压力大或者睡眠不好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放松一下。”



“学校最近还给我们采购了一批物资,这里会有一面植物墙,这里是一个粘板,会展示一些活动照片和学生留言。这里还有一些益智类的玩具,比如乐高、鲁班锁等。”

吴老师如数家珍地说,这些玩具的配备同样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考量,就是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缓解情绪困扰,获得心力成长。“近期我们还会引入当下流行的园艺疗法,在天台上创设一个园艺区。”







吴老师是两年前入职德琳高中的。正式入职前,她就偷偷溜进这里“考察”了一番,结果对学校的好感倍增。在她看来,德琳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不仅体现在硬件配备上,还落实在专业队伍打造上。学校一共有4名全职心理教师,高于一般学校的师生比。学校不仅经常动员心理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学习、比赛,还聘请专家到校开展培训,确保全校教师都考取了心理健康教育C证。











所有这些,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实实在在的托举。吴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一组客观数据,从近两年的统计看,德琳高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了很大幅度的正向改变。

而受益于此的李同学则充满深情地说,吴老师很温和,却很有动力,就像土壤里的种子,汲取身边的所有养分,向上生长。吴老师有一种敢于尝试的勇气,遇到困难从不逃避。“我被她深深感染了,努力在学习她的闪光点。虽然偶尔还会迷茫,但我已经拥有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也是支撑学生心力成长的重要平台。德琳高中的4位专职心理老师,除了在心力成长中心开展一对一的咨询与辅导,更多的时间是走进课堂,用各种各样的课程与活动为学生的生命赋能。



在吴老师看来,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学业压力、人际交往、亲子关系。为此,德琳的高一心理课程,主要涉及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以及生涯规划,高二更加注重学法指导,高三则聚焦解压赋能。学校还将每年的五月、十一月确定为“心理健康月”,在此期间面向全校师生集中开展各种赋能活动。









有意思的是,德琳的课堂,不仅施之于学生,也施之于家长。吴老师介绍,他们在给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心理压力甚至创伤的来源,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有些学生甚至会“吐槽”,在学校已经调适得好好的,一到家里又被打回原形。

究其原因,还是家长未能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爱之深、责之切,很多家长会以爱的名义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干涉乃至责备。“但孩子并不是我们的敌人!如果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与自由,孩子会有更好的生命状态,会更活泼、天真、浪漫。”

吴老师说,接下来德琳高中将面向高三学生家长开办心理调试工作坊,通过改变家长,为学生集聚更多托举之力。



另一个参与面更广、影响更深远的“家长课堂”,是已悄然开展两年的家校共读会。

高二学生家长刘清媚是在孩子入学后第一时间加入这个组织的。据她介绍,共读的方式主要是线上。“每个年级都有微信群,群里有领读人,每天晚上会把第二天共读的内容发到群里,大家会陆续分享各自的朗读录音、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每读完一本书,还会组织线下分享会。”





一年多来,刘清媚和其他家长们已经读完了12本书,目前正读第13本。所读书籍多与心理健康、亲子教育相关,比如《幸福,从接纳开始》《家庭教育的秘密》《孩子,长长的路你慢慢走》《孩子的品格》《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学习力》《冥想五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等。

这种别开生面的“课堂”,不仅给家长带来深远影响,也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影响着德琳的教育生态。







刘清媚说,以前她会给自己和孩子很大的压力,对孩子的成绩看得很重,管得很严,又不注重方式方法。“吵架、冲突、摔门这些,都是家常便饭。”现在,刘清媚懂得要通过理解与同频赢得孩子的心。比如小孩周末回家希望放松一下,她不会斥责他偷懒,而理解这是一周高强度学习后必要的休息。孩子在家时,她会用心准备一桌美味的饭菜,再跟他聊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现在孩子变得更加阳光,更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了。他还会跟同学说,妈妈很懂他。”



熟悉德琳的人会发现,这所学校的家长是一个颇为神奇的群体。首先,他们是德琳教育的认同者和追随者,否则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其次,他们也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成为德琳教育的受益者,在这里获得支持与成长。最后,他们还是德琳的服务者与共建者——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家长们自主创建并维护的爱心驿站上。



与位于四楼的心力成长中心相比,这个距离操场几步之遥的温馨小房间,更有“解忧杂货店”的味道。高二学生家长胡佩璇现为爱心驿站站长。据她介绍,德琳高中的家委会有多支队伍,包括义工组、活动组、生活组、膳食组、知心组和爱心驿站等。其中,爱心驿站与知心组都与学生的心灵成长息息相关。

目前,参与爱心驿站工作的家委成员有12人,再加上日常报名参加轮值的家长,已能够确保其常态化运作,也就是说,学校开学的每一天,从早到晚,都有家长在此值守。作为站长,胡佩璇每天在这里的时间有两三个小时。



在学生们眼中,这个小小的地方,就是家在学校的延伸,是另一个温暖的小家。有的学生跟同学闹矛盾,或者对食堂菜品、宿舍安排不满意,会来这里倾诉;有的孩子考试失利了,或者想家了,会来这里寻求慰藉;有些粗心的学生上体育课忘记带水了,或者嘴馋想吃点小零食,可以在这里得到投喂;甚至,有些头疼脑热或者手脚扭伤,程度又达不到上校医室的,也会来这里休息或求助。



对于孩子们五花八门的需求,训练有素的值班家长有各种应对之策。就像提供的零食必须是符合要求的绿色食物一样,他们给予孩子的反馈和支持也讲究方式方法。胡佩璇笑着说,“赞美三部曲”就是她常用的招数:第一,用微笑真诚开场;第二,细数孩子的闪光点;第三,强化成就感,激发内驱力。

但这远非德琳家长工作的全部。当家长们的能量进一步辐射,爱心驿站便有了新的延展。

高三家长、知心组组长黎彩如是学校家委会的骨干,是家校共读会创办第一天就加入的资深会员,也是一名颇具爱心的瑜伽爱好者和研究者,当地街道长青老年大学的讲师。

早在一两年前,应学校邀请,黎女士就为德琳高中的老师们开展了几场身心颂钵疗愈活动,没想到效果极佳、反响热烈。于是,从今年开始,学校正式延请她作为校外导师,每周开设两节面向学生的颂钵社团课。短短半个学期,参加的学生已有七八十人。





心力成长中心吴老师和家长黎女士

虽然每次课只有一个小时,但黎女士格外用心地打造课堂的内容与形式。周二的课程以沙龙的形式开展,周四则是个案咨询与辅导,主要通过冥想、颂钵等方式,为学生洗去一身疲惫,焕发生命活力。

“我始终保持利他与爱的初心,用简单、真我的生命状态学习和生活,用生命状态影响生命状态。”

黎女士说,在教学相长中,自己也得到巨大的助力与成长。“这是一件让我非常开心、非常欣慰的事情。”

高一年级的李同学是颂钵社团课的拥趸。他说,钵在敲击后会发出特定的共振频率,这种频率能帮助人达到深度放松的状态,促进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有助于缓解压力、消除疲惫,还有助于睡眠。“颂钵对我来说,就是我在德琳的心灵寄托。”作为“元老级”的社团课学生,本学期的课,他一节没有落下。除此之外,他还成功把这个课“安利”给三位同学,最终大家都成为颂钵的“死忠粉”。“他们的体验都是:很神奇,感觉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衣食住行皆文章。在德琳高中,宿舍也是一个重要的修行场,是心灵栖息地,更是能量加油站。

“严而有爱”,是德琳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原则。宿舍自然也有各种“清规戒律”,比如起床与就寝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比如不能带手机,不能带不健康的零食等。





但在另一面,又有诸多体现对学生尊重与呵护的细节。比如早上的叫醒铃声,不是震耳欲聋“炸雷”式的声响,而是让人愉悦的轻音乐。晚上入睡前,还有5分钟的冥想时间,帮助大家更好入眠。

当然,一个环境里,最重要的氛围与情感的构建者,是人,具体到学生宿舍,生活老师便是一支核心力量。

目前,德琳高中共有46名生活老师,他们不仅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饮食起居,还会参与到手机、零食管理,学生自律习惯养成以及心理疏导中来。负责任、严而有爱、像妈妈一样……这是很多学生、家长对德琳生活老师的评价。



颇具戏剧性的,我们在这里再次看到刘清媚的身影——她不仅是德琳的学生家长,家委会的骨干,家校共读会的成员,还是学校里的生活老师。



说起这个全新的职业,刘清媚坦言也是机缘巧合。一方面,在参加读书会以及家委会的工作中,她得到极大支持与成长,对学校认同度非常高,也萌生了进一步服务学校与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学校上学期刚好出现生活老师岗位空缺。在家委会的推荐下,经学校考核、评估,她如愿以偿成为生活老师的一员,负责管理62名高二女生。

当同学的妈妈变成了生活老师,是怎样一种体验?刘清媚得到的反馈是:很多人称她为第二个妈妈。她会利用中午、下午短暂的时间跟孩子们沟通、交流,听他们吐槽,也给出引导与建议;她会细心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小问题,比如准备一些日常药品或生活用品;上体育课的时候,她会利用休息时间到操场上跟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在趣味运动会上自告奋勇给他们拍照;有些孩子偶尔错过了饭点,她会给他们提供食物充饥;有些孩子因为某种原因情绪低落,她会带着她一起种些小植物,感受生命的神奇与成长的力量。



对于生活老师刘清媚来说,这不是一种单向的付出,而是与学生、与学校的双向奔赴。

“我不会觉得压力大或者很辛苦,而常常觉得很充实、很快乐,因为整天跟孩子们在一起,这种感觉真的特别好,他们也赋予我很多的正能量。”





有人说,体育就是最好的心理教育,也有人说,一所学校越是重视体育,越是把学生宝贵的时间花在体育运动上,就越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德琳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们,正用实际行动为这些观点背书。

走进德琳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美丽宽广的大操场。除此之外,德琳还有1个足球场,1个匹克球场,7个篮球场,5个羽毛球场,2个排球场;另有游泳馆、攀岩墙等运动场馆。很多在读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说,当时就因为这些,对德琳一见钟情。







“把健康当做一种能力来培养”,这是德琳的教育初心和野心。经过多年努力,学校斩获国家级“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金字招牌,其中,体育运动的全面、深入推进,可谓居功至伟。

在德琳学校,从2024年开始,小学初中和高三年级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每周开设五节体育课;高一高二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学校体育课,既有常规的行政班课,也有模块化教学,有篮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等项目,确保每个学生至少有一项体育爱好或专长。学校还严格落实早操、课间操“两操”制度,每个学生每天跑步不少于1200米。







运动,不仅提振了师生的精气神,也深刻改变着整个校园的面貌。在读高三的万同学说,前一两年,他曾因成绩突然下滑面临极大心理压力,加上和家长关系不和,使他一度产生抑郁症状。

“后来我求助于心力成长中心的邓老师,她非常耐心地和我一起寻找问题的根源,又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打开了我的心结,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其中的一个建议就是让他多运动。以前从不运动的他,开始尝试打排球,很快发现身体和情绪有了极大改善。虽然现在已是最为紧张的高考冲刺期,但万同学仍会坚持每天放学打一会球。“对我来说这点时间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我得到了良好的状态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