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着短视频,手指机械滑动,内心却越发空洞;加班结束瘫倒在床,突然疑惑“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当代青年在“内卷”与“躺平”的夹缝中挣扎,在信息洪流里逐渐麻木。我们似乎活成了社会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却忘了追问最根本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这个被追问了多年的命题,在 “内卷” 与 “躺平” 交织的当下,格外刺痛年轻人的神经。《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汇集鲁迅、胡适、林徽因等16位思想巨擘的42篇经典,他们用穿透时代的智慧告诉我们:生命的答案,藏在清醒的思考里,藏在对抗虚无的勇气中,更藏在每个 “认真活过” 的瞬间里。

当生存沦为重复:

胡适说 “人生是自己导演的戏剧”

胡适在《人生问题》里打过一个精妙的比方:人生如同唱戏,上台了就要唱个像样的戏,不要跑龙套。

这句话戳中了多少年轻人的迷茫 —— 每天挤地铁、改方案、刷手机,日子变成毫无波澜的重复,像被按了循环键的程序。

但胡适提醒我们,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用双手创造、用脑思考。就像他提到的那个系鞋带的小故事:一个外国朋友的小技巧,竟能产生跨越时空的影响。

年轻人总抱怨 “找不到意义”,但胡适说,意义恰恰藏在 “怎样用手脑做事” 里 —— 或许是写一篇真诚的文章,做一次微小的公益,甚至认真煮一碗面。正如他所言:“就算人生是梦,也要做个热热闹闹像样子的梦。”

在孤独与连接之间:

鲁迅的 “死后” 惊醒了什么?

鲁迅的《死后》用一场荒诞的梦境,撕开了生存的真相:当 “我” 躺在地上,听着旁观者的低语,感受蚂蚁的爬行,突然发现 “死后是否被记住” 远不如 “活着是否真实” 重要。

这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沉迷 “存在感” 的年轻人 —— 我们害怕被遗忘,于是疯狂发朋友圈、追热点,却忘了真正的生命印记,藏在对他人的善意里。

就像胡适提到的 “社会不朽论”:释迦牟尼因看到乞丐尸身而创立佛学,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验改变人类文明,我们的每个举动都在编织社会的经纬。

年轻人常困于 “个体的渺小”,但鲁迅和胡适共同告诉我们:哪怕是一句温暖的话、一次微小的选择,都在塑造世界的模样。

对抗虚无的终极答案:

朱自清的 “毁灭” 与林徽因的 “清醒”

朱自清在《毁灭》里写:“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这是对 “活在当下” 最质朴的诠释。当年轻人在 “躺平” 与 “内卷” 间摇摆,朱自清用文字提醒:意义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在眼前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努力。

林徽因则在《悼志摩》中展现了另一种清醒:“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 看似消极,实则是对生命本质的洞见 —— 死亡终将到来,正因如此,活着的 “热气” 才弥足珍贵。

就像她在建筑与诗歌中寻找永恒之美,年轻人也该在自己的热爱里锚定自我:或许是代码里的逻辑之美,是讲台前的育人之光,是厨房里的烟火温暖。

16 种活法:

总有一种能照亮你的生命

这本书的珍贵,在于它集齐了16位大师的 “生命答案”:徐志摩的 “爱与自由” 教会我们拥抱热烈,老舍的 “幽默处世” 教会我们笑对荒诞,陶行知的 “知行合一” 教会我们脚踏实地…… 当郁达夫说 “人可以用自己的意志解决生命”,当陈独秀喊 “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这些穿越时空的声音,其实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活着,就是用独一无二的方式,在人间留下自己的光。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问自己 “为什么活着”,如果你厌倦了被焦虑与虚无裹挟,不妨翻开《人,为什么活着》。16位大师的智慧,42篇直击人心的文字,会像一把钥匙,打开你对生命的全新认知 —— 原来活着,就是清醒地思考,热烈地奔赴,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认真地、热气腾腾地走下去。

警告: 翻开后可能发生“地铁坐过站”“深夜朋友圈发小作文”“突然看清人生方向”等“副作用”。但正如胡适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人,为什么活着》

活着,是清醒的思考,是成为自己的光

42篇作品,16位金字塔尖的先生们,

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

为我们诠释活着的意义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5年5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