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粟裕因患美尼尔综合症,在山东青岛治病休养。他虽是毛主席钦点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员,但在半岛局势变化后,却无法真正指挥大军入朝作战,这对他个人而言,肯定是一个巨大的遗憾。1950年10月,彭老总率志愿军出征。



毛主席有多信赖粟裕?跟一众后来的开国元帅比起来,粟裕的早期职务和履历,存在一定差距,他是谋划、实战型的将领,职务是后期凭战功追上来的。主席历来任人唯贤,认为粟裕的大兵团指挥能力,在我军将帅中出类拔萃,这一点在不久前的解放战争中已得到了充分印证;若要率部与强大的联合国军对抗,粟裕是毛主席心里的首选。



所以1950年7月,中央便决定让粟裕去东北,指挥四野主力为班底的东北边防军。这个决定非比寻常,因为粟裕是三野的核心指挥员,却没有带过四野的将领及部队。而四野包含大批老中央红军的人。都是精兵猛将,好带吗?显然不太好带,甚至可以说是各野战军之中最难指挥的,所以统帅的个人威望非常重要。

主席也考虑到了其中问题,同步安排粟裕的多年好友萧劲光,担任东北边防军政委,帮助他掌控四野官兵。这个用人富有深意。此前萧劲光在东北工作多年,曾是四野12兵团首任司令员,按照他的履历和威望,完全能胜任这个岗位。

遗憾的是,粟裕在解放战争中透支了身体,他接到任命却去不了东北。加上头部残存的炮弹弹片,实在支撑不住了,1950年8月在中央的许可下,开始在青岛休养。毛主席既担心局势,又担心粟裕的身体,期间派罗瑞卿同志去青岛慰问过粟裕。



罗瑞卿给毛主席的反馈,确实不太乐观,粟裕吃饭、站立都有困难。按照这种实际状况,根本无法指挥大军作战,毛主席只得暂时放弃养病中的粟裕,另选他人领兵。最终彭老总成为志愿军的首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彭德怀在后来的十大开国元帅中高居第二,他资历深厚战功高,同时也是以军事指挥能力出众而闻名的。最重要的,彭德怀同志立场坚定大局观强,非常拥护主席出兵援朝的方针。后来彭总在朝鲜的确打得非常好,这是事实。但如果按照军委的原计划,由“满血状态”的粟裕指挥大军,又会打成什么样呢?不妨推演一下。



就出兵意见方面,粟裕是完全支持中央的,这点跟彭总一致。虽然去不了前线,但他给毛主席写了详尽的东北边防军组织和布防计划。如果粟裕反对开战,会原原本本地向上级表达意见,不会借故推脱或藏着掖着。他的这种特点,解放战争时就曾体现得很清楚,比如48年粟裕不支持华野提前分兵渡江,并且当面说服了首长。这就是粟裕。

再来看指挥员的对比。粟裕和彭德怀,都是人民军队最顶级的名将,彭总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指挥过百团大战;而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是淮海战役的主要策划、指挥者之一。他俩都具有指挥大规模战役军团的经验,精于此道,有过极为光辉的战例。但在具体带兵特点上,彭、粟却不是一个路子。



因为客观条件和经历,粟裕常年身处“险境”,无论红军时期在南方打游击,还是作为代司令员统领华野部队、在华东与国民党精锐主力周旋,稍有不慎便难以生存。所以一板一眼是不行的,粟裕打仗,必须多出奇招、充分发挥运动战特长,才能使队伍活下来,并且取得歼敌效果。

他恰恰最擅长这么打。相比起彭老总,粟裕更喜欢使用切割包围战术,他掌握的兵力往往不如国民党军,但却可以通过声东击西的打法,在局部形成优势并吃掉对方主力,比如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实现战术目标之后,就进行转移,准备捕捉下一次战机。粟裕打仗,往往通过逐步削减的方式,蚕食掉敌人的兵力优势,待敌人心气耗尽、心生畏惧,再打大规模包围歼灭战。



粟裕的战术之奇、用兵之巧,在我军高级指挥员中处于第一档,林帅、刘帅都十分推崇粟裕的打法,但同时又认为胆量、气魄宏大,并非一般指挥员能轻易模仿的。当然,并不是说一定没人赶得上粟裕,但在实战中,可能他们都未获得粟裕这样多独立用兵、指挥大兵团的机会。

彭总的特点则是大开大合,并且非常稳健务实、意志坚定。他的战术风格,比粟裕似乎少了几分灵动,但却更加厚重稳妥。



老总的诸多指挥战例,往往不像粟裕那样获得惊人的歼敌数字,但自身伤亡通常也较小;而粟裕屡屡取得大捷的背后,交战双方战损比方面,有时不如彭德怀控制得那么出色。比如淮海战役打国民党黄百韬第7兵团,歼敌过十万的同时,连攻坚带阻援华野伤亡了6万余人,这个数字其实也很可观。

华野家底相对较厚,彭总可不能那样用兵,其他多数战区的指挥员,都不敢。彭德怀这边,一方面西北解放军人数太少了,本身调动起来就捉襟见肘,打不了太大规模的战役;另一方面彭总必须保存有生力量,因为地理位置原因,他们离中央近,兼顾着保卫任务、牵制任务,这更加深了彭德怀稳健踏实的风格烙印。



如果粟裕指挥志愿军作战,可以预见的是,联合国军在交战初期会更难受,在前期运动战中,志愿军的战果或许也会更大。原因显而易见,真实历史上美国人最不适应的就是我军的机动打法、迂回包围切割歼灭。尤其前三次运动战,联合国军就是吃了这个大亏,完全摸不清中国军队的路数,极为狼狈。

这是粟裕同志最擅长的打法,并且以往比彭老总运用得更多。彭总用3场大规模运动战,把麦克阿瑟打“下课”,其实粟裕一样能办到,他大范围调动兵力的本事更突出、更出其不意,可能会把对手教训得更惨。至于自身伤亡方面,志愿军在粟裕的指挥下,倒也未必会加大。原因前面讲了:敌人不适应我军战术,只剩被包围、尝试突围了,这正中粟裕下怀。



运动战阶段,美国人可能会被粟裕打得颜面无存。不过后面的战史,就未必会有很大出入了。志愿军地面重火力不足,空军力量和后勤补给困难,这是一时半会难以改变的。只要双方转入阵地战,无论谁面对联合国军,都只有利用坑道打法进行相持,才能稳住局势。粟裕的到来也改变不了这个基本态势,会一直对峙到停战签字。

但粟裕和彭总,还真是有差别的。比如第五次战役时,志愿军副司令韩先楚建议先打砥平里,彭总最终求稳、没采纳,后来成为遗憾。若是出现同样的情况,粟裕恐怕会跟韩先楚不谋而合,不存在部署上的犹豫,他俩都是大胆将军、也都是常胜将军。



所以若粟裕身体健康、能够入朝执掌大军,就战果方面理应不弱于彭老总,并且前期歼敌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加,大大提振军民士气,加强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因为前期运动战进展较快,有可能推动停战谈判加速,比1953年7月的终战时间更早一些。至于最终的战争结果和战后格局,则不会有实质性的区别。

以上仅仅是理想状态下的推演,粟裕的战术运用能力确实过人,但是他有一样,明显不及彭德怀:过往资历并不是“虚”的东西,往往会影响到指挥过程。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先后出动了6个主力兵团,里面只有第9兵团是三野出身,粟裕能做到如臂使指,对于其他部队,他是否“镇得住”,或许要打个问号。



彭总长期担任人民军队的副总司令,各野战军体系出身的将领, 他都十分熟悉,可以说无人不尊重彭总;而彭德怀的气场刚猛强硬,眼里不揉沙子,即便是不熟悉的干部,也会敬畏彭总三分。论控场能力,他比起谦和低调的粟裕,有着明显优势。

解放战争时期,“陈不离粟粟不离陈”,陈老总能够最大程度补足粟裕的短板。若粟裕去了朝鲜,还是要有这样的人。如此情况下,粟裕身边的政工搭档、参谋长以及其他重要将领,就得发挥积极作用了,只有他们与最高军事指挥员有效互补,才能确保上下同欲军令畅通,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况且战争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单纯的前线军事较量,还包括各方资源的比拼。彭总的综合能力还是要比粟裕更突出,可以游刃有余地统筹各部队体系、后勤体系,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回国要资源和政策,谁也不能无视彭总的要求。在这方面,粟裕恐怕比不了。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