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清晨,铜梁区少云镇少云村七组三层房院子,何及碧拿着大扫帚,不仅把自家门前的院子打扫干静了,顺手也帮前面陈进明家的院子除了除杂草。何及碧说:“平时都是打扫到的,过年他女儿女婿要回来住。”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何及碧和陈进明两家人还水火不容,院子中间修起长长的围墙,既影响环境又破坏邻里关系。


邻里不和,修墙堵路

何及碧的丈夫陈进学其实是陈进明的堂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两家人就闹起了纠纷。

“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矛盾,无非是你家柴火堆到了我的地坝里面,我的鸡鸭跑到你的院子拉了几泡屎。”少云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文俊说。这些鸡毛蒜皮的纠纷日渐升级,后来,在陈进明翻修房子时,他直接贴着宅基地边上陈进学的房子建。不但如此,还在房子边上修了一堵墙,堵住了陈进学他们的房门。两家人经常争吵,甚至还互相倒垃圾泼粪。

事态并没有因为后来陈进学的意外去世缓和。陈进明的墙越修越长、越建越高,何及碧他们出门非常不方便,还影响了家中采光。就连院落中间的陈进随一家也受到波及,不得不将入户大门换了个方向。

为了各人自扫门前雪,后来院内其他住户也修墙把自己门口围起来。你修一截,我修一段,高高低低、横七竖八的院墙时间久了破败不堪,还存在安全隐患。

打通人心,拆除围墙

前两年,少云村被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村里对农房持续实施村容村貌提升。眼看着村子里其他院落“颜值”都提升了,三层房院子里的墙成了最后丑陋的“风景线”。

少云镇党委政府和少云村党支部为此下了不少力气,一次次上门讲道理、摆事实。“我们村还是邱少云烈士的老家,你看你们为了自己间一点矛盾,就把整个村都影响了。”少云村党支部书记邱德洪苦口婆心,“这里离少云故居这么近,前面还是我们的西瓜基地,游客来看到乱七八糟的,会留下什么印象?”许多院民积极配合,很快,院里其他围墙被拆除,只剩陈进明家旁边这堵墙成了“钉子户”。

邱德洪和村干部们从邻里关系说到居住环境。陈进明起初还说“我就住破院子”。后来看到周围农户改造了既漂亮又实用的院房,态度逐渐松动。邱德洪趁热打铁从居住安全角度入手,表示破损的墙面有坍塌风险,又推心置腹,“毕竟是一个院子的,老陈你年龄也大了,女儿又长期不在身边,远亲不如近邻啊。”最终,陈进明点头同意拆围墙,这堵闹心墙最终被拆除,邻里间的纷纷扰扰,也最终平息。

小院建成,乐享生活

这几年,铜梁区在积极推进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中,探索以院落为单元建起的“铜心小院”,每个院子都成立议事厅、议事堂,院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商量。

何及碧他们的三层房院子也成了少云村的“铜心小院”之一,张文俊被推选成为召集人。他第一件事就是组织院民召开议事会:“我们这个地方,是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重要区域,大家一起商量下房前屋后要怎么美化,以后活动怎么开展。”你一言我一语,小院规约上了墙,每年、每季度定期的活动也制定出来。

拆除围墙后,大家有了更宽敞的空间举办活动,也有地方栽花种草了,院坝可以停车,每次露天电影也有了场地,陈进明和何及碧也受邀参加。受到小院热络氛围的感染,两家人从一开始板着脸一言不发,到后来一起参与讨论。


“心墙”逐渐拆去。一年多前,陈进明因病去世,何及碧帮着他的女儿张罗丧事。“以前的事情都过去了,现在院子几家人这么团结,关系这么好不容易。”念及此,加上小院平时青壮力不多,何及碧和在家的几名院民主动承担了小院的清洁工作,每天打扫小院和外面的公路,共同把得来不易的环境维护好。(李慧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