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伴着轻柔的暖风和流淌的绿意,漫步在赤峰市林西县林西镇各街巷,处处可见庭院经济的蓬勃生机。农家小院里,耀眼的白色冷棚中,错落有致的菜畦长势喜人;葡萄架下,大大小小的土鸡正啄食新冒的青草;简单的棚舍里,成群的鸭子饱餐后正在欢快踱步;村角小作坊里,农民正在精心制作各种小手工、小食品……
近年来,林西镇以“小庭院”为突破口,将房前屋后闲置空间转化为增收致富的“黄金地段”。通过政策引领、模式创新与市场对接,这里的方寸之地正迸发着无限活力,成为村民家门口的“幸福摇篮”。
政策护航 点燃发展“新引擎”
“建设冷棚、鸡舍获得补贴近5000元,‘六小工程’人均补贴1500元,我家的小院子现在可是个‘聚宝盆’,卖菜、卖果、卖鸡,有政策扶持,一年四季都有收成,咱这小日子过得可有劲头呢。”常胜村庭院经济示范户宋国良瞅着满园春色激动不已。
村民采摘新鲜蔬菜
林西镇作为林西县城关镇,存在土地、用工成本高、规模化种养收入低、留守农民年龄大等问题,如何带领老龄化的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该镇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因院制宜,根据每户院落自身特点,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实施“六小工程”到户项目,鼓励农户以多元模式就近发展庭院经济。农户按照标准在自家庭院建设一栋不低于6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盖圈舍,栽种免费发放的葡萄苗,利用庭院走廊向上空余空间建设葡萄架,还为常住户免费发放“龙丰”“黄太平”等大规格果树875棵,利用房前屋后空余土地进行栽植,帮助发展庭院经济农户做好产销衔接,确保农产品不仅“产得好”,还能“卖得出、卖得好”,形成联农、带农、富农的有效模式,使庭院经济向可持续性市场化运作转变。
截至目前,全镇已有4935户农户投身庭院经济,占总户数的72%,在政策的引领下,他们真正实现着在自家院落创业就业、稳定增收。
多元融合 解锁增收“新密码”
林西镇常胜村庭院经济示范户味真面包房工人正在打包产品
走进村民王东胜家的“味真面包房”,搅拌机正匀速转动,香甜的糕点新鲜出炉。“政府补贴帮我把自家房改造成小作坊,现在每天能加工50斤面粉,年收入6万元左右。” 他边说边打包即将发往城区的订单。
来到蒙欣月奶豆腐厂,干净整洁的车间内,工人正在忙而有序进行流水作业。奶豆腐的醇香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草原牧场,也让人忍不住要看看奶豆腐在精心制作下诞生的过程。
奶食品作坊制作奶豆腐
小小庭院大作为,多元发展促增收。林西镇立足庭院优势,积极探索特色化、多元化发展新路子,依托村内小作坊及加工企业,收购本村生产的小麦、芥菜、牛奶等,延长产业链条,加工制作石磨面粉、芥菜疙瘩、糕点、奶制品等产品,销往城区及周边旗县,小作坊年均收入8万元。由此实现庭院经济由分散化向规模化转变、由粗放式向精细化提升、由产销脱节向产销一体化推进,实现全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出小庭院的大潜力。
如今,全镇已培育出23 家特色作坊,开发出芥菜、牛奶、粉条、豆制品等 6 类深加工产品。全镇72%的常住户已投身“小养殖、小田园、小作坊”经营,初步构建起从生产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此基础上,林西镇依托“城郊型”经济,创新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向融文旅休闲于一体的产业延伸,在常胜村、冬不冷村实施“城市菜园”项目,建高标准日光温室、精品育苗棚、保鲜库、采摘长廊等,通过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等多种形式,满足城市家庭用户休闲、交流、农趣等多种休闲体验。该项目吸纳附近2个行政村10余名脱贫人口进行季节性务工,实现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产销对接 打通市场“新渠道”
在庭院经济发展中,该镇在“种、收、售、管”上做文章,积极打造了全村庭院经济发展“服务站”和一支由党员引领、经纪人参与的服务队伍,将致富资源从家门口挖掘出来送到农户手中。“我养了200只鸡,又种个大棚,除去平时自己吃的,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吧。”河沿村农民张文涛对庭院经济发展非常满意。据了解,在保障农户自产自足的基础上,发展种养经济的农户可实现年均增收近9000元。
黄河子村的村民李玉梅正在为西红柿修剪枝叶
林西镇不仅安排专业人员实地指导,还发放详细的技术资料,并建立线上交流群,及时解答种植户在种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农业生产每个环节保驾护航。服务队还利用经纪人信息资源,定期逐户收购农畜产品,引导并帮助农户进行生产销售活动,实施进超市、进早市、进饭店、进小区的“四进”行动,拓宽农畜产品销路。与此同时,全镇包联干部除自己购买和帮家人朋友代购外,还通过自己朋友圈大力转发宣传,帮助农户增添很多外销订单,增加农户收入。
从杂院的无序发展到精品庭院的规模打造,再到城市菜园的融合创新,庭院经济晋级迭代,蹚出了四季增收新路径,也让乡村环境美起来,邻里关系暖起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林西镇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王海英、吴琳琳、杨玉婷)
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