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两岁的时候,是个“小气鬼”,还有点“专横独行”。有时在小区花园里骑平衡车,他冲上去就抢人车把;别人过来找他一起玩玩具,他头摇得像拨浪鼓,嘴里反复念叨“不给你”。
孩子的外婆每见他这样子就急得跺脚:“这娃娃怎么那么小气,不合群又自私,都没人和你玩了,以后上幼儿园可怎么办?”
可能这样的场景很多家长都不陌生,两三岁的孩子,可不都这样过来的?都说“可怕的两岁,麻烦的三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常被贴上“不合群”“小气”“自私”等标签。
可是孩子如此表现,真的预示着社交或教育的失败?其实不然,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这些看似烦人的举动,恰恰是他们社交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
平行玩耍:独处是社交的“热身运动”
大家有没有发现,小一点的孩子,都喜欢各玩各的,却尤爱当大孩子的“跟屁虫”。像我们小区里两岁半的妞妞,跟同龄的孩子在一起,总在一旁玩独自玩耍。
可看到小哥哥小姐姐打羽毛球,就立刻化身“小尾巴”,屁颠屁颠地帮忙捡球,殷勤地很!这种“对同龄人冷淡,对大孩子热情”的现象,正是儿童心理学家帕登提出的平行游戏阶段典型特征。
这个阶段的孩子,并非“孤僻”,而是通过两种方式学习社交规则:
观察式学习:就像“小戏精”一样,他们喜欢模仿大孩子的语言、动作,甚至处理矛盾的方式。
低风险尝试:与同龄人互动可能引发争抢,大孩子包容度更高,既能满足社交需求,又避免冲突。
所以你以为的孩子“不合群”,不过是他们本能地趋利避害而已!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强迫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即可。等社交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自然愿意融入同龄的小圈子当中。
【家长应对指南】
❌错误做法:强行把孩子推入人群,强迫孩子分享玩具,并要求“要和大家一起玩”。
✔️正确示范:
提供“平行游戏”场景,比如准备多份相似的玩具,让孩子自然模仿。多创造“大带小”的机会,比如邀请亲戚朋友家大孩子来家,让孩子观察互动模式。
孩子的“自私”表现,实为物权意识觉醒
两三岁的孩子,经常会大喊:我的!我的!都是我的!像我家娃那时候,对自己的东西有着近乎执拗的坚持:饼干碎成渣也要护着,哥哥刚要写字的铅笔被他一把薅住死活不放手。
孩子这种“小气”的行为,其实是他们物权意识萌芽的标志。发展心理学指出,2-3岁是儿童物权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自我认知——通过拥有物品确认“我是谁”。
规则探索——在“我的”“你的”界限中理解社会规范。
我家二宝有一次因为玩具车被哥哥不小心弄坏而大哭大闹。我没有制止他的哭嚎,而是对他说:“哥哥也是不小心的,那你的小车已经坏了,现在该怎么做才好?”
最终,两个孩子一起修好了玩具车。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生活场景,却恰好让孩子们懂得:物主所有权不意味着独占,保护物品可以通过合作实现。
【家长应对指南】
❌ 错误做法:强行从孩子手里拿走玩具,并要求“要懂得分享”。
✔️ 正确示范:
尊重孩子的物权,可用“借”代替“拿”,如:“能借你的小汽车玩一会儿吗?”逐步引入“公共物品”的概念,如在公园对孩子说,“滑滑梯是大家的,我们可以轮流玩。”
攻击行为,是情绪表达的“直通车”
3岁的阳阳,在我们小区游乐场里是出名的“小霸王”:别人碰了他的玩具,他使劲推人;抢不到秋千,他上去张口就咬人。其实孩子的这种攻击行为,本质是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的表现。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3岁前儿童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难以用语言表达愤怒。肢体接触成为他们最直接的情绪出口。
我家娃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班里有个攻击性很强的小朋友。好几个孩子因为和他抢玩具被抓伤。但是幼儿园的老师比较有经验,她会抱着这个暴走的娃说: “你一定很生气,所以才会抓人。”
然后老师教他用“我句式”表达:“我很生气,因为你想拿走我的积木!”后来,这名攻击力爆表的娃,在老师耐心的引导下,竟会主动安慰哭闹的小朋友,成了老师口中的“小暖男”。
【家长应对指南】
❌ 错误做法:惩罚甚至打骂孩子,警告:“再打人,就不喜欢你/罚站/关小黑屋!”
✔️ 正确示范:
先共情+引导:“你刚才推人,是因为太着急对吗?我们可以说‘请等一下’。”并提供让孩子安全发泄的方式,比如准备沙包、枕头,让孩子“生气时可以打它们”。
归根结底,孩子的不合群,只是平行游戏阶段的正常表现;孩子的自私,不过是物权意识觉醒而已;偶尔的攻击行为,也终将在情绪认知发展中消退。
所以面对自家两三岁孩子的种种“恼人”的行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焦虑地“催熟”,而是:
提供适合的土壤:带娃看大孩子游戏,潜移默化学习社交规则。
尊重物权的种子:用“借”“还”等词汇,帮孩子建立健康所有权观念。
搭建情绪支架:当孩子愤怒时,先共情,再教会表达。
正如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不是需要我们填满的瓶子,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焰。”那些看似烦人的行为,正是孩子成长“内在生命力的具象化表达”,是他们在用独特的方式丈量世界、构建自我认知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