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以“创新驱动 跨界融合”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在江西南昌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旅游协会、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南昌市人民政府主办,南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南昌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江西南昌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研究部主任刘士林以“人文城市的理论内涵与文旅产业的创新实践”为题作主旨演讲。现刊发全文如下:
一、人文城市与文旅产业的紧密关联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载体,旅游业在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极易受到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里,人文城市战略与文化产业、旅游业联系最为紧密。深入理解人文城市的理论内涵与发展趋势,对旅游业制定科学的政策和规划,开展有效治理和服务,实施精准的投资和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人文城市政策与战略的演进历程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人文城市与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一同列为新型城市的三大类型,标志着人文城市理念正式进入国家城镇化战略体系。此后,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及新一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尽管部分城市定位发生了变化,如紧凑城市逐渐淡出,但人文城市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战略地位不断巩固,这充分体现了人文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和强大生命力。
人文城市是一种以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为主要生产资料、以服务经济和文化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人的知识、智慧、想象力、创造力等为主体条件、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理念、形态与模式。它揭示出城市发展的目的,不是城市人口增加,也不是经济总量与财富的聚集,而在于城市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从这个定义看,人文城市与旅游业关系十分密切,也是后者参与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最应该关注的目标。
人文城市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早已进入社会实践之中。自“十三五”以来,我国已构建了层级完备、有机包容的人文城市规划体系:在区域层面上,是以大运河文化带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区域文化战略;在中心城市上,是以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城市;在城市层面上,是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为代表的新型人文城市;在小城镇层面上,主要是以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文化小镇为代表;在乡村层面上,则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持续推进的“中国传统村落”评选为代表。这五个层级,涵盖了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区域和城乡,为全面开展人文城市建设提供了系统框架。
在人文城市建设中,同样需要建立自己的主导产业或首位产业。与其他类型的新型城市不同,人文城市的主导产业必然具有文化属性,或与文化资源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就此而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必然的产业选择。了解和认识这一点,就会理顺旅游业和城市的关系,并借助城市的平台和综合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人文城市理念下的文旅产业规划案例分析
(一)长三角世博体验之旅:区域资源与产业整合的典范
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前,预计将迎来6-7千万游客,这对上海的旅游接待能力是个极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世博会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上海世博局与国家旅游局合作推出了“长三角世博体验之旅”项目。具体是紧扣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向当时的长三角16个城市征集符合世博主题的旅游项目,有关城市积极响应,共申报了400多个。经严格遴选,首批确定了40多个,它们在统一重大主题下,串珠成链,相得益彰,向全球展示了江南文化的魅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家知道,由于自然风光与文化传统相似,长三角的文旅产业一直存在着单打独斗、重复投资建设、主题和内容相互克隆以及同质化发展甚至是恶性竞争等问题,很难协调和解决,但这个项目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由于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因此这个项目也就有了更为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项目的主要经验在于:一方面,在统一主题规划下,充分吸收了城市群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在不同景区之间构建了良好的层级和分工体系,有效带动了资源整合与产业合作;另一方面,这是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典范,既破除了“以邻为壑”的行政壁垒,也超越了“单打独斗”的市场竞争,为推动区域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二)鄄城尧帝陵文化公园:历史文化主题规划与内容创意的样本
在传承中华文明、集中打造中国文化重要精神标识的背景下,与古代文明遗址、中华先贤、优秀传统文化富集区相关的文化公园、旅游景区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经过前些年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之后,目前与“三皇五帝”有关的主题文化公园和景区已多达几十个,它们的总体情况是,规划面积和投资额度很大,建筑和场馆设施一流,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也不在话下,但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在硬件和公共服务“万事俱备”以后,向游客展示什么主题,提供什么内容,以及如何获得不同于其他景区的文化体验……
鄄城是山东菏泽市下辖的古县。菏泽被誉为“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尧帝的陵墓就位于鄄城。为传承保护尧帝文化,发展旅游业,鄄城做了大手笔的尧帝陵文化公园规划。和很多文化景区一样,等到规划设计完成,才发现在开始时忘了考虑一个问题,即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多的建筑,在里面要放些什么,要向观众展示什么?特别是由于与尧帝有关的历史文献较少,要用它们来“填满”空间,要在主要建筑上都体现尧帝的精神价值,成为一件比规划设计、建筑施工更加艰巨的“文化任务”。
为解决“空间大”与“内容少”的问题,项目团队决定把重点放在对既定空间、既有设计的文化主题规划、内容挖掘创意上。首先,通过研究尧帝文化的理论内涵、挖掘尧帝文化的历史资源,阐释尧帝文化的重要价值,形成与同类先帝文化公园、景区、祭祀活动有差异的定位和目标,力避“大同小异”和“千园一面”。其次,在不改变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建筑布局的情况下,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挖掘历史文化,比如仔细研究和总结先帝文化的谱系和贡献,为每个建筑起名字、配楹联、写故事,为主要空间和建筑赋予“内容”,使整个公园有了“文化的灵魂”。这个主题与创意研究,充分彰显了历史、文化和旅游的密切关系,不仅适用于新建的文化公园和景区,也适合老的文化旅游景区的升级改造,以及一些“烂尾”项目的盘活利用。
(三)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文化引领城市转型的示范
2019年,《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类试验区。
在景德镇试验区的谋划和布局安排上,有两个方面最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首先,这个试验区的缘起,是出于保护御窑厂遗址。景德镇在历史上被称为“千年瓷都”,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就是中国文化、中华美学的代名词。这一切都是因为明清两朝在景德镇设立的御窑厂。但21世纪的御窑厂,已经破败不堪。
2015年3月和12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景德镇御窑遗址保护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景德镇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按照一般的思路,景德镇市会向有关部门要一大笔钱,建个遗址博物馆。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问题在于,保护经费再多,也是有限的。景德镇放弃了遗产保护思路,谋划了以御窑厂陶瓷文化保护为引领,通过复兴千年瓷都、建设现代化国际瓷都,最终实现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双赢的构想。国家试验区就因此而来。
其次,要把陶瓷文化保护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深入和全面研究有关政策和规划,把握我国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战略意图,还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等结合起来。景德镇最初的设计,主要是陶瓷文化保护、陶瓷旅游目的地建设、陶瓷人才高地等,和一般城市没什么差别,直到后来提出了建设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新型人文城市。
人文城市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新型城市之一,但其产业体系、吸纳就业人口等很难确定,所以相关的试验、示范工作一直没有开展。以国家试验区之名,景德镇是目前唯一一个被赋予了建设人文城市的城市,这得力于其良好的禀赋条件,如陶瓷从业人员占到城区人口36%左右,陶瓷产业占到城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拥有包括完备的陶瓷产业链。试验区的目标是探索形成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为我国众多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探索未来发展道路。承担了建设新型人文城市的景德镇,因此获得多个部委的支持和投入,这是景德镇今天成功的主要原因。
景德镇试验区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个城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围绕文化类产业来打造,在战略上,这叫集中优势兵力,在经济学上,叫形成集聚效应。这对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尤其具有启示意义。二是文化和旅游业可以成为城市的首位产业。深入研究旅游业如何融入城市战略、引领城市发展,构建“城市好、旅游好”的共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 “长红”等,也可以探索走出一条文旅产业与城市良性循环、有机融合、共生共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点
展望未来,文化和旅游业与城市的关系,与其他产业一样,一定要能适应更复杂多变的环境,培养出更全面的生存能力,更好地融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具体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积极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重大文化工程,构建旅游业良好的层级和分工体系;二是要加快推进文旅高水平融合发展,加强旅游项目的文化主题设计和内容创意供给;三是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培养在经济紧缩和市场多变背景下的生存能力和战略警觉性;四是要坚定文旅引领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道路自觉,更好融入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