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3岁登上历史舞台,与姐姐、姑姑同嫁一夫,她历经四位皇帝、辅佐三代帝王,亲手抚育两位年幼登基的皇帝;她是康乾盛世的幕后推手,自始至终都站在权力巅峰之上,然而她却没有武则天、慈禧一样的野心,最终成为皇帝背后的女人。



她就是顺治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

孝庄是康熙皇帝十分敬重的祖母,但为何在祖母去世后康熙至死都没有将祖母入土为安呢?

这篇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孝庄文皇后的一生。

1613年,孝庄在科尔沁草原上的一个贵族家庭出生,她的祖父莽古斯台吉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亲弟弟、大蒙古国擎天柱合撒儿的十八世孙,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始祖;她的父亲宰桑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斯的长子。

孝庄出生的时候,恰好是科尔沁蒙古同后金频繁联姻开始的时候。

1614年,孝庄尚且只有2岁的时候,她唯一的姑姑博尔济吉特.哲哲,嫁给了后金的四贝勒皇太极为平妻。



哲哲嫁给皇太极后,不仅十分得宠,而且后来者居上,慢慢成为皇太极身边地位最高的女人。

1625年,孝庄13岁时,也嫁到了后金,嫁给了自己的姑父,开始与姑姑哲哲共事一夫,为皇太极侧福晋。

孝庄来到后金的次年,皇太极继任大汗之位。

皇太极称汗后,哲哲被封中宫大福晋;

而孝庄,则是被封为西宫妃,在后金宫廷的地位仅次于姑姑;

来到后金后9年间不管皇太极身边如何增加新人,孝庄与姑姑的地位都无人能撼动。

然而1634年到1635年,皇太极身边增加了3位后妃,此三人的到来虽然对哲哲的地位没有影响,却让孝庄从后宫第二位降为了第五位。



这三位后妃之一,便是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皇太极一生的挚爱,皇太极称帝后将海兰珠封为仅次于皇后的东宫大福晋宸妃。

另外两位都是皇太极劲敌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皇太极称帝后将二人分别封为西宫大福晋贵妃,东次宫淑妃。

而孝庄,则仅为西次宫庄妃。

在此之前,孝庄已经为皇太极生下了三位公主,却仅为后宫第五位的存在,着实有些“委屈”。

被封庄妃三年后,紧随姐姐海兰珠之后,孝庄生下了皇九子福临。

海兰珠所生的皇八子虽被皇太极视为“皇太子”,但不足百天便夭折了;而福临得以长大成人。

虽然孝庄的地位在降低,但是她却是“崇德五妃”中唯一一位能在朝政上帮助皇太极的后妃。在满清入关之前,孝庄曾这样说:



予虽在宫壶,太宗(皇太极)行政亦略知之。

而我们最熟悉的,便是庄妃劝降洪承畴的事情。

这足以看得出,孝庄确实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

1643年,太宗皇帝突然去世。

孝庄以退为进,主动提出要殉葬太宗皇帝,诸位宗室亲王以福临尚且年幼需要生母抚养为由,一起劝说孝庄留下来,孝庄才“勉强”没有殉葬。

最终在皇太极去世后的皇位之争中,尚且只有6岁的福临捡漏登上了皇位,成大清第三位皇帝,而且还是满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

1644年,满清入关。此时的顺治帝尚且年幼,朝中之事都是由摄政王多尔衮说了算;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为了大清,孝庄与两黄旗忠心耿耿的臣子们同多尔衮一党斗智斗勇,终于等到儿子长大、多尔衮去世。



1651年,顺治帝亲政。

顺治帝亲政后为生母上徽号“昭圣皇太后”,半年后又增加了二字,称“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 ”;就这样,孝庄成为大清近300年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皇太后。

此时的顺治帝毕竟只有14岁,孝庄尽心辅佐刚刚亲政的儿子,并为儿子制定了“作君之则”:

“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百姓是国家之本,所以作为皇帝,应该“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还要做到赏罚公正、衣着器用合乎准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如果只知享乐,那么帝业将由此更易。凡是机务在前,一定要“综理勿倦”。

顺治帝一直将生母制定的“作君之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孝庄的辅佐下,顺治帝不仅经常到内三院同汉臣们一起讨论历朝历代皇帝的得失,总结治国经验,而且还任用贤才、严惩贪官。

除此之外,孝庄在后宫尽心支持顺治帝,比如孝庄将定南王孔有德遗孤孔四贞收为养女,封和硕格格养在宫中,再比如孝庄将皇太极幼女和硕建宁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将皇太极第五子、和硕承泽亲王硕塞的女儿养在宫中,封和硕公主嫁给平南王尚可喜的儿子尚之隆;孝庄通过联姻的方式,让三藩对朝廷越来越忠心,也趁机将这些和硕额驸留在京城,加强对三藩的控制,让三藩能够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病逝。

为了防止亲王摄政,孝庄不仅扶持了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而且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位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

顺治帝去世两个月后,江南桐城的一位生员请求孝庄垂帘听政,但是被孝庄以“与祖制不符”拒绝了。

康熙元年八月,康熙为祖母上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

就这样,孝庄不仅成大清第一位太皇太后,还是唯一的一位太皇太后。

康熙尚且年幼时,孝庄精心的培养教导孙儿;

四辅政大臣机制开始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时,孝庄在辅政大臣索尼、索尼的儿子索额图等人的帮助下,协助康熙皇帝除掉权臣鳌拜。



孝庄节俭了大半辈子,到了年迈时仍旧是如此。

她将宫中节省下来的银子,用来犒赏三藩之乱中外出征战的将士们;若是遇到荒年,孝庄还会将自己宫里的积蓄拿出来,尽心帮助孙儿。

正是因为孝庄如此毫无保留地支持自己的孙儿,康熙对祖母更加的敬重。

康熙的前两位皇后,都是孝庄干预的结果,但孝庄也是为了朝政、为了大清;为了除掉鳌拜,孝庄选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康熙结发妻子;为了稳定八旗勋旧家族势力,孝庄选了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为继后。

康熙很清楚祖母的心思,所以很是尊重祖母的安排;而事实证明,孝庄为康熙两次选后,都达到了想要的效果。

孝庄虽然不干预朝政,但是朝中若是有很重要的朝政事务时,康熙便会主动禀告祖母,然后再执行;根据《康熙起居注》的记载,康熙每日上朝之前或者下朝后都会去祖母的宫中,询问祖母一些朝政上的建议,甚至有的时候一天能达到三次。



康熙这样评价祖母:

虽“穆处深宫”,但常为国家谋划“弘纲大政”,“勉以怀保,惕以励精”

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拒绝了朝臣们为自己上尊号的奏请,而是主动提出为祖母上尊号,孝庄再三拒绝:

我以妇人,未有功于臣民。倘受徽号,实有未安。

最终康熙还是说服了祖母,为其上尊号为: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庄与孙儿的感情极好,若是孙儿外出巡幸没有带孝庄的话,康熙也会每日派人为祖母送家书,告知祖母自己的行程;还会将沿途自己抓到的鱼送给祖母尝鲜。

在孝庄71岁高龄时,康熙还曾亲自陪伴祖母前往五台山,每到一个上坡的地方,康熙便会亲自下轿为祖母扶轿,来保护祖母。

孝庄75岁高龄时卧床不起,康熙衣不解带在慈宁宫侍奉,为了让祖母病情好转,甚至亲调药饵;不仅如此,康熙还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天坛祈求上苍,宁愿折损自己的寿命,也让增延祖母的寿数。



然而即便如此,孝庄还是去世了。

孝庄在去世之前叮嘱孙儿:太宗皇帝的陵墓已经安奉许久了,不可因为我而再次打开;况且我实在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安葬在孝陵附近吧。

但顺治帝作为孝陵中第一位皇帝,所出的位置最为尊贵,祖母又该如何安葬呢?

虽然康熙按照祖母的遗愿并未将祖母的灵柩运往盛京与太宗皇帝合葬,但是又不知该如何修建陵寝,便将祖母暂时安置在了昌瑞山下,并且将祖母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掉,修建了“暂安奉殿”,让祖母暂时停灵于此。一直到康熙去世,孝庄都没有入土为安。

雍正三年,雍正帝为曾祖母修建了陵园,取名为“昭西陵”,孝庄在去世37年后终于得以葬入地宫。



康熙为祖母上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后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皇帝的加谥,孝庄最终的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