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不是乱码,是sa,sa汤的sa,或sha,四声。
sa汤的根据地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苏北,鲁南,豫东和皖北,以徐州为中心,古有运河贯穿黄淮,后有铁路纵横京沪陇海,兵家必争,商贾云集,盛产帝王,还有sa汤。
这一带的帝王,全是创业型选手。最早是商汤,围着转了一圈,去灭了夏;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紧跟着宿迁的项羽和丰县的刘邦,灭了秦。出生于兰考和曹县交界处的刘秀建立了东汉,又落到了亳州谯城区的曹操手里。临沂王氏辅佐司马家建东晋不算,徐州人刘裕从被人吊打的赌徒,逆袭到南朝刘宋的皇帝。大唐盛世,被一个叫黄巢的曹县人破了长安,后又被一个叫朱温的砀山人改成了梁。蒙元被凤阳人朱元璋推翻,满清被项城人袁世凯逼退。
这一带,在中国地图上,是一个不大的圈,“控淮海之襟喉,兼战守之形变”,清末状元张謇建议在此建行省,地理学家胡焕庸也提过建“徐淮省”,其实,建不建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是我眼中的sa汤区。
sa汤区的人,血sa汤一样热,骨头比熬汤的骨头还要硬,不是说谁牛我跟谁混,而是谁牛我灭谁,灭不了也敢和你较劲,难怪今天也出了刘强东,要和美团掰掰手腕,包括他最近要联手的胖东来,都有一种独特的sa汤气质。
这一带,当年,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看sa?”
“你看sa?!”
“你说sa?”
“你说sa?!”
然后两个人就干起来了。
再往南一点的人,就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比如苏州,两个人用吴侬软语骂半天,终于忍不住要动手,一方还很客气:“阿要请奈窃两记尼光?”意思大概是我请你吃两记耳光,要不要?对方一听,往往摆摆手,说不要不要,就自动退去了。
关于sa汤的来源,流行度最高的是同一个传说:乾隆当年下江南,喝了此汤,甚美,问,这是sa汤?熬汤的人见皇帝都说是啥汤了,附和说是sa汤!就是sa汤!尽管乾隆为中国小吃做出过巨大贡献,以一己之力代言了后世无数路边摊,但他本人喝过的可能性并不大,sa汤也不是因为皇帝喝了才好喝,这一带也不缺皇帝,连皇后都不缺。
sa汤的做法大同小异,写法却有几十种。山东的临沂、枣庄多写为糁,或许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礼记·内则》中有记载:“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也是sa汤最早的雏形,大题是肉和粮食熬成的粥,据说孔子当年受困,“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生不了火,连口热sa喝不上,还得分析sa是君子,sa是小人,也太不容易了。
在徐州,sa写成“饣它”,乍一看有些吓人,(让我想起了铊中毒的朱令,尽管她去世已快两年,但我们不应忘却。)马市街有一家排队的长度更吓人。我去年去排队喝过,说是起源于彭祖的“雉羹”,倒也不是没来由。彭祖是徐州人,才让徐州古称彭城,另外,徐州sa汤以鸡汤为主,没有临沂、枣庄的牛肉sa汤稠,但都是胡椒味足,鲜美提神。尤其是头一天晚上喝了大酒,早晨一碗下去,恢复了大半。
这一带也产白酒,算是浓香型白酒的重要产区,张嘴就能说出品牌的,有洋河、双沟、古井贡、口子窖、今世缘,当年还有张弓、宋河、孔府家、孔府宴等等,如今菏泽的杨湖虽不属于浓香,也是好酒中的后起之秀。这一带有个顺口溜,叫“麻雀都能喝二两”,人要炸个麻雀就着嘴,喝起来就没数了,还好有sa汤,让麻木的血液瞬间五味轰顶。
皖北的sa汤也主要是鸡汤,亳州和宿州则写为“月䪞”,据说“月䪞”指汤“月月熬,天天熬,非一日之功”,倒也有道理,汤和人一样,都是熬出来的,只不过汤是人熬出来的,人是岁月熬出来的。
sa汤起源也是长久的历史融合,既有彭祖雉羹这样的传统饮食遗存,又有胡椒这样的外来香料,再加上不断的改良,明清时期才大概形成今天的地方特色,才有了糁饣它月䪞撒。
遗憾的是,我小时候不仅认不出这些字,也没有喝过sa汤,老家县城没有,即便有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其味道还是过于刺激了一些。我第一次喝sa汤,已经大学快毕业了,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写创意文案,老板常带着我到各地出差,每次和客户沟通后,让我现场就写,大部分当场就能通过,接着签合同,拿定金,老板特别高兴,很慷慨地请我吃吃喝喝,虽然不奢侈,但各地特色总要尝试一下,有一次,到了他老家枣庄,他说,咱们去喝sa汤吧,我问啥汤?他说,对,就是sa汤!那次,我喝完,也没明白到底是sa还是啥,看老板喝得嘴角沾着麦仁,眼里闪着火光,一脸满足的样子,还有些疑惑。
多年后,我才明白了一个人对家乡味道的执念。这种味道其实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精神风貌,无论精致还是粗糙,含蓄还是奔放,都是一方水土凝成的魂魄。
糁饣它月䪞撒,还有啥?
欢迎转发,点赞,点在看。
另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请将公众号加星标置顶,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文章,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