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年,美国航空公司极度缺钱,想出了个馊招:推出优惠活动!花 25 万买张机票,能一辈子随便坐头等舱,不限次数和时间。
但大家都觉得这价格太贵,买的人肯定是冤大头。
结果还真有个叫史蒂夫的律师,二话不说直接买了。而他之后的举动,却让美航高层后悔不已,甚至求他不要再“飞”了。
那么他究竟干了什么,让美航如此崩溃?
背景与方案推出
20 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放松了对航空业的管制,导致大量新航空公司涌入市场,最多时有 20 多家公司激烈竞争。
大家为抢客源大打价格战,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跌到 2% 以下,票价每天波动很大。
商务旅客对频繁变动的价格和繁琐的订票改签流程怨声载道,觉得处理这些事既麻烦又浪费时间。
而美国航空公司分析数据时发现,跨国企业高管这类人虽然数量不多,却每年平均飞行 15 万英里,差不多绕地球 6 圈。
他们贡献了公司 35% 的利润,是非常重要的客户群体。
这些高管经常需要临时出差,每月飞行多次,主要往返于全球各大金融中心。
他们不太在意票价高低,但对订票便捷性和头等舱服务要求很高。
每年光处理订票改签等事务就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航空公司意识到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种终身服务,解决这些痛点。
这样既能锁定核心客户,又能通过提前收取高额费用缓解公司当时的现金流压力。
于是航空公司推出了名为 “AAirpass” 的终身机票,主票售价 25 万美元,副卡 15 万美元。
购买后可以终身享受不限次数、不限时间、不限航线的头等舱服务,副卡还能让同行者享受同样权益。
这个价格并不是随便定的,按照 1986 年商务旅客年均 1.2 万美元的机票支出计算,理论上需要 20 年才能收回成本。
为此航空公司还考虑了几个因素。
当时年均 5% 的通货膨胀会让未来票价的实际价值缩水,头等舱常年有 18% 左右的空置率,终身票用户能填补这些空位。
而且这笔 25 万美元的预付款产生的利息收入,差不多能覆盖大部分运营成本。
他们在金融类媒体打广告,把目标瞄准这些经常高频飞行的商务精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解决公司的资金问题,又绑定高端客户。
史蒂夫・罗斯坦的 “疯狂” 购买与使用
正巧芝加哥有个叫史蒂夫・罗斯坦的银行家,他的工作需要经常在全球各地来回跑,光是跨国飞行就成了家常便饭。
每次订票、值机、安检都得花不少时间,赶上临时改行程还得花高价买全价票,这些麻烦事让他特别头疼。
所以当看到美国航空推出 “花 25 万美元就能买一张终身不限次数、不限时间、不限航线的头等舱机票” 时,他一下子就心动了。
自己每年光机票钱就花不少,这张票不仅能省去无数订票改签的麻烦,还能随时想飞就飞,完全不用被航班时间限制日程。
对他这种分秒必争的人来说,简直是把出行时间都攥在了自己手里。
于是他不仅花 25 万买了主票,还多花 15 万买了张副卡。
这样既能和妻子一起享受,平时带同行的人也能用上,等于把 “无限飞” 的权益扩展到了身边人。
买了这张票后,史蒂夫彻底把飞机当成了空中公交车。
早上还在纽约开会,中午就能飞到伦敦参加早餐会,下午到东京谈业务,晚上又能赶到悉尼看音乐会。
这种跨洲 “一日多城” 的行程对他来说就跟日常通勤一样。
从 1987 年到 2006 年近 20 年里,他累计飞行近 1 万次,飞行里程超过 3000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 750 圈。
他去英国超过 500 次,日本 120 次,澳大利亚 70 多次,最厉害的时候一个月内飞遍了六大洲。
副卡他也没浪费,除了和妻子一起出行,还经常带商业伙伴或者朋友同行。
每次都能免费多带一个人享受头等舱,把航空公司原本以为 “填补空置座位” 的设计,变成了高频次的双人无限飞。
航空公司怎么也没想到,有人会把 “终身票” 用到这种程度,更没算到副卡会被如此频繁使用,最终导致成本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航空公司的崩溃与应对
2007 年美国航空再次陷入财务危机,查账时发现史蒂夫的终身机票已经让公司亏损了 2000 万美元。
当初公司以为 25 万美元的预付款加上利息能覆盖成本,没想到史蒂夫把机票用到了极致,几乎天天在天上飞,副卡还频繁带人,远远超出了预期。
航空公司一开始想花钱把票买回来,从 40 万加到 200 万。
可史蒂夫觉得合同里没说不能用,而且这票带来的便利远不止这个价,说什么都不同意。
软的不行,航空公司就把史蒂夫告上法庭,说他用票的方式让公司亏太多,要求取消合同。
但法院审理后认为,当初双方自愿签了合同,里面明确写着 “不限次数、不限时间”。
史蒂夫又没违反具体条款,航空公司必须按约定提供服务。
官司输了之后,航空公司只好继续让他用票,但心里咽不下这口气。
于是就悄悄增加限制,比如规定每月最多飞多少次、热门航线不能订之类的,想让他知难而退。
可史蒂夫对规则门儿清,总能找到漏洞绕开限制,照样想飞就飞。
直到航空公司派人调查他的订票记录,发现他经常用副卡给陌生人订票。
虽然副卡允许带同行者,但合同规定同行者得和持卡人一起出行,史蒂夫这种 “代买给外人” 的行为属于钻空子。
这下航空公司抓住了把柄,以 “协助违规使用” 为由第二次起诉。
这次史蒂夫知道自己理亏,加上航空公司态度强硬,双方在 2010 年私下达成和解,具体细节没公开。
但结果是史蒂夫交出了终身票,以后不能再用了。
这件事让美国航空的口碑一落千丈,大家都说他们自己定的规则又反悔,太没诚信。
很多高端客户觉得连这种终身服务承诺都能撕毁,以后再也信不过这家公司了。
短短时间内 32% 的高端客户都流失了,品牌价值一下子缩水 18 亿美元,比当年卖终身票的收入多了几十倍,真是得不偿失。
核心矛盾与启示
这件事说白了,最关键的矛盾就是 “当初签的合同” 和 “后来的实际亏损” 撞上了。
美国航空卖终身票的时候,想着靠通货膨胀和头等舱空位省点钱,再加上预付款的利息,怎么算都不亏。
但他们没想到,居然有人能把这张票用到变态的程度。
这就跟餐馆推出 “终身免费吃饭”,结果有人每天来吃十顿还打包一样。
合同里没写不能吃太多,但商家根本扛不住这种极端用法,虽然合同合法,可从商业角度看亏大了。
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航空公司犯了 “只看眼前不管以后” 的毛病。
只算了财务上的小账,没算人性上的大账,以为客户不会把权益用到极致,结果被现实狠狠打脸。
这个事儿后来成了商业圈的经典反面教材,告诉所有公司:以后推出无限次、终身这类产品时,合同里一定要提前说好底线。
做生意得实在,既要给客户诚意,也要留点心眼防着 “钻空子” 的人,在创新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不然再好的点子最后也可能亏得血本无归。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