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越喝越淡,情越喝越浓。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双龙社区民生茶社的墙壁上,这句朴实话语道出了茶社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村民遇上烦心事,镇村干部总会笑着招呼:“来,喝一杯茶。”
茶社内,几张老木桌古朴自然,茶壶热气袅袅升腾,茶杯旁整齐码着三摞文件:孩子们用茶包纸折的“心愿卡”压着墨迹未干的惠农政策表,最下层是泛黄的矛盾调解书——时间的包浆记录着茶社的成长。
镇村干部称这是“解忧茶”,神奇的是,喝过民生茶之后,紧锁的眉头往往就舒展开了。
第一口茶:喝出清爽
谷雨时节,山峦薄雾未散。72岁的谢老汉推开龙泉村茶社大门,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印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搪瓷缸。半年前,他就是捧着这个杯子,在茶香中化解了拆迁矛盾。
双龙镇被群山峻岭怀抱,曾经的交通阻隔,信息闭塞,导致贫穷落后。如今随着安岚高速公路的通车、西康高铁的开建,这片沃土正迎来新的勃勃生机。但在2023年夏,高铁红线测量至他家时,谢老汉的柴垛成了“钉子户”。补偿标准公示当天,他抡起锄头砸得黄土飞溅,惊起山雀四散。“祖坟边的地,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能动!”认死理的态度就像老茶垢般顽固。征迁干部三番上门,话头都被硬生生顶回来。“以前的撂荒地,现在变成了宝贝疙瘩了”村民讥讽道。
僵持之际,老党员张大志提着茶壶挤进人群:“老哥,等高铁通了,你儿子从西安回家只要45分钟,不比你守这柴火强?”三小时里,掰着指头算经济账,村民们也来帮腔:“咱村合作社正招茶园股东,您这地块适合种茶!”谢老汉盯着杯中的“陕茶一号”突然问:“这茶叶是后山种的?要是能给我留块茶田……”三天后,他不仅签了征地协议,还签订了茶园代管协议。
通过“企业供苗+技术指导+保底收购”模式,谢老汉获益匪浅,去年霜降后的账本显示,他的茶园收入每月稳在3286元,过上了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好日子。“过去争地界,现在比谁家茶叶评级高!”谢老汉的话引得茶客们哄笑。
茶社墙上,“万企兴万村”行动计划、助农贷款流程与茶园承包合同并排张贴,哪条不懂,干部当场掰开揉碎讲。这些文件,是政企携手编织的共富网络,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第二口茶:喝出醇厚
双龙有一个4A级溶洞,游客络绎不绝。免费茶水、免费歇脚、免费摆“龙门阵”……既有老陕人的豪爽,又有蜀道的味道。
在民生茶社,调解员既有乡贤,也有“两代一委”。双龙镇党委书记刘鑫多了一个“民生委员”的身份,“在这儿听牢骚,比开会管用!”他指着墙上的“民情地图”说:“政协履职为民从城市延伸到田间地头,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在茶桌上获取有价值的社情民意。”图上28个红五星标记着已解决的矛盾,其中15个是村民主动提议的解决方案。
民有所盼,情有所至。脱贫户老周捧着土质检测报告冲进茶社。得到“含硒量达标!”的消息,他喜出望外。
原来,科技特派员发现他的撂荒地适合种富硒茶。如今,老周的5亩茶园不仅获得政策奖补,还通过茶社牵线与龙头茶企签订包销协议。“企业包收茶叶,合作社带村民入股,两头都赚钱!”他特意把合同复印件压在茶桌玻璃板下,心想随着高铁的轨道一步步延伸,富硒茶会越走越远,致富路会越走越宽。
茶社不仅是聊天的地方,还是“有难必帮”的爱心驿站。茶社一角,贴着今年初“水滴筹”善款公示单。中山村村民胡必春患糖尿病多年,治疗费一度压垮全家。双龙商会闻讯发起“一把茶叶钱”募捐活动,你200,他500,短短4小时就筹到2万余元。“连在外打工的都在微信转款表达心意!”胡必春抹着泪说。
汉滨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蒋平在督导委员工作室建设时指出,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需用心用力用情。这里不仅是政协委员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社会治理组织员、社情民意调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联谊交流联络员、公益活动实践员,践行‘六进六促’机制的平台,也是“党建+”示范点,同时承载着落实人大代表10字决的任务,更是汉滨区荣获全省“平安金鼎”荣誉的综合实践地之一。
第三口茶:喝出回甘
山村阅读,茶溢飘香。9岁的留守儿童盼盼把茶渣拼成的“家”字塞给辅导学习的大学生志愿者。纸片背面歪歪扭扭写着:“等高铁修好,爸妈就能回家喝我泡的茶。”
每月15日,茶社的“亲情茶话会”比赶集还热闹。上次中秋,盼盼对着手机屏幕里三年未归的父母,举起自己晒制的桂花茶包:“我用后山的桂花和奶奶炒的茶做的,老师说这叫非遗技艺!”屏幕那头,父亲红着眼眶啜了一口,茶水滴在工装服上洇开一片深色。
茶社的“假日课堂”其乐融融,写作业、做手工、练字画画,“孩子们学会用茶梗算数学题,用茶叶分装学地理——福建红茶、西湖龙井,都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口。”志愿者小林说。去年腊八节,10个孩子用茶社的灶台熬粥,通过手机直播给外地父母看。直播结束时,盼盼突然掏出成绩单贴在镜头上:“数学92分!茶社老师教的!”满屏的点赞表情中,母亲捂着脸的肩膀微微发抖。
暮色中,茶社灯笼与高铁工地探照灯在山间对望,门楣上“好茶趁热喝,好事齐心做”的牌匾,被来往茶客摸得发亮。茶柜最显眼处,七家茶企的捐赠证书旁,摆着一罐“百家茶”——村民自发凑的茶叶,专用来招待客人。老党员张培远说:“开始只觉得能帮就帮,后来发现,一壶茶能让吵架的人坐一桌,比啥都值。”
陕西省社科院调研报告这样评价:“‘三口茶’机制用群众语言做群众工作,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样本。”如今,双龙镇5个村建起民生茶社,茶香浸润的,不仅是喉咙,还有人心。
【手记】一盏清茶,几番倾谈。在双龙镇的民生茶社里,升腾的不仅是陕南茶香,更飘散着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芬芳。这里没有高谈阔论,只有乡亲们的贴心话;不见繁文缛节,但见干部们的实干身影。从谢老汉的柴垛变茶园,到老周的荒地生金叶;从盼盼的“茶渣家书”,到商会的“茶叶钱”募捐——茶社的木桌见证着一个个心结的解开。当高铁穿山越岭,茶香飘向四方,这方小小的茶社,正用最中国的待客之道,沏出一杯基层治理的“功夫茶”。(通讯员 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