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某TOP10房企区域总在朋友圈写道:“卖了15年房,如今我连自己都卖不出去。”

这条动态下,70多条评论清一色是地产人的自嘲:“以前叫X总,现在叫师傅——外卖师傅。”行 业剧变下,有人送外卖,有人开餐馆,更多人卡在十字路口:向左转,不甘心;向右转,烧不起钱。

据《2023中国房地产就业白皮书》,近5年地产从业者流失率超40%,这场漫长的地产寒冬,堪比90年代中后期的下岗潮。留下来的人并非高枕无忧,被裁的人也常陷入自我怀疑,对未来一片迷茫。

其实,每个行业都有周期。房地产享受了二十多年的红利,如今迎来深度调整,是宏观规律的体现。而在微观层面,每个地产人仍可以为自己做选择。正如查理·芒格所言:“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有所作为的。”

人生迷茫并不可怕,真正危险的是对自己失去信心。面对同样的处境,不同的人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答案——有人抱怨转型艰难至极,有人却将它视为拓宽人生的机遇。

请相信,人生如戏,只是地产人的游戏,从“简单模式”切换到了“困难模式”。虽然挑战更多,但正因为艰难,通关才更有价值。


地产人再就业最大的确定性

就是不确定

很多地产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凡事必须有确定性。

投资报告没有明确利润指标,就不敢拿地;

工程部没有确定工期,就不敢开工;

营销不能预测降价销量,就不敢调整价格。

这些看似“合理”的逻辑,其实成了限制行动的枷锁。
久而久之,地产人做任何决策都要“理论先行”,必须先论证成功,才敢开始尝试。

但现实是,大多数真正跑通的事情,都是在不确定中一步步找到确定性的。不是算出来的结果,而是做出来的答案。

第一,确定性的事情都是在自欺欺人。

很多地产人在转型时,会陷入一个误区: 必须确定 收入不会比原来低,才愿意开始尝试。 一旦发现 收入相差 较大,就干脆放弃。

这就像地产营销做自媒体,领导问能达到什么效果、能卖多少套房。懂行的人都知道,无法预估,不确定性极大,很多答案都现编的。了解AI创意工场,内容灵感不枯竭

反过来,如果非要确定性,那就只能上渠道。可一提到渠道,领导又要求“降本增效”,甚至提出“去渠道化”。

转型这件事,本质上也是一场“不确定性投资”。你永远无法在起点就拿到终点的答卷。

第二,转型就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住宅转文旅、工程做代建、销售转行卖车,看起来“跨界”不远,其实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任何一个行业或者细分领域,都有壁垒,都需要入局了才能找到破局方案。

地产人转型的本质,就是承担风险,

要把 自己当做一个商人,商人永远没有确定性,只有试错,一步一步干出来。成了,保持敬畏;败了,从头再来。

这就像江浙地区那些“鸡毛换糖”起家的商人们 ,没人告诉这样做一定能成果,他们靠的不是确定性,而是在一条条不确定的路上,走出自己的确定性。

第三,干中学,学中干,快则是慢,慢则是快。

《哪吒》导演饺子曾说:“出来做,重要的是先要出来。”
换句话说,就是:请你抓紧时间试错。

不论是行业内还是跨行业转型,岗位和机会从不会等你“准备好”。只有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才能真正打破壁垒、积累经验。

比如,两个置业顾问都想转行卖新能源车。
小张直接去面试、入职,凭着实战经验不断补课,最后拿下销冠;小李则困在家里看理论、查资料,大半年过去仍一知半解,等他出门时,不仅岗位没了,连机会都错过了。

对地产人而言,有时看似鲁莽的尝试,其实是沉下心进入新赛道的宝贵机遇;看似“缓慢”的积累,其实是在为后劲蓄力。

所以,无论转型做什么:行动要快,预期要慢。

踏实做事,目标长远,才能走得更远。



转型是技能转移

转行是资源转换

很多地产人在转型时,自废武功,仿佛从实习生开始,一夜回到解放前;
也有不少人在新行业中频频受挫,过去在地产行业如鱼得水,如今却捉襟见肘、寸步难行。

但其实,转型不是归零重启,而是能力迁移;
转行也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资源重构。

一方面,转型考验的是技能的迁移能力。

地产人要明白:行业变了,不等于你就“归零”了。
你过去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专业经验和底层能力,不会因为行业萎缩而贬值,反而更值得重新激活和转化。

关键在于: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并找到它与新岗位的连接方式。

例如,碧桂园原渠道经理转型中介后,将自己原来的拓客-带看-逼定的能力平转,从开发商转变为中介,从单盘找客到以客推盘,迅速成为销冠。

另一方面,转行考验的是资源的嫁接能力。

很多人转行有一个误区:“我在原行业那么强,换个赛道照样行。”但事实上,

转行拼的不只是能力,更是资源的整合与嫁接能力。

例如,华润杭州某项目销冠转行做全屋定制。

她快速补齐了软装知识,话术专业、客户服务到位,领导也很认可,但业绩始终平平。

直到有一天,老客户在朋友询问全屋定制的问题,她积极解答并成功成交,才突然醒悟:激活老客户资源的多么的重要!

从此,她开始紧密联系原来的老客户,不断发展老带新,业绩扶摇直上。

转型不是重头再来,而是用旧资源撬动新增长。


转型不盲从才能华丽转身

每个人地产人的境遇不同。

有的凭借早年的积累不急于转型,有资本边走边看;

有的则是在红利期盲目投资、透支消费,生活捉襟见肘。

其实,无论转型与否,正确的思路一定是结合自身状态量身定制计划。

一方面,当前的状态决定我们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早期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大多数人,早已步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
不论是行业内转型,还是跨界重来,都必须直面一个现实:得先有面包,才能谈理想。

所以,转型要有收入保障,创业要讲究轻资产、少投入,用空间换时间,用时间换积累,才能赢得选择权。

例如,广东某项目一对夫妻,原本都是置业顾问,双双被裁员后,一度想开餐饮店。

但考虑到家庭每月房贷与两个孩子的支出后,最终决定:妻子用积累的300组成交客户资源做社区团购,保障稳定现金流;丈夫则与装修工长合伙做验房监理,抽佣不垫资。

俩人虽受到了双双下岗的打击,但通过自己的选择,稳定了家庭的现金收入,赢得了未来的时间。 告别内容焦虑,轻松生成爆款脚本,点击了解AI创意工场

另一方面,转型是角色的转换,短期看能力、中期看耐力、远期看学习力。

转型,说容易也不容易。

容易的是,找一份工作并不难,短期内降低期望,总能找到一份活儿。但真正的转型,却不容易,因为进入新领域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摸索,更需要持续的学习力和耐力。如果想要真正取得成绩,就必须不断提升自我。

例如,原中原地产的策划总监,35岁失业后,首先打破自我认知,告诉自己不是“卖房子的人”,而是“百万级交易的操盘手”。

他将自己在“活动策划和供应商管理”方面的能力转移到新能源赛道,成功入职车企用户运营岗位。在持续学习和实践中,他还考取了碳排放管理证书,最终薪资完全恢复至地产时期的水平。

结语

转型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与其困在“地产人”标签中,不如以技能为矛、资源为盾,在不确定中杀出血路——毕竟,能活下来的,都是敢把“困难模式”玩成“生存游戏”的狠人。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