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强县产业帮扶弱县”,青岛淄博有了新动态。

5月9日,淄博市委书记马晓磊率队到青岛城阳区对接产业帮扶工作。此番带队,有目标亦有任务。

在推进会上,马晓磊不仅提及了承接产业转移、加强链式合作等重点工作,连“协同招商”“人文交流”这些细节也都一一提及。

当强县牵手弱县,为什么是青岛城阳区?而青淄联手的背后,又为山东打破区域发展不均衡带来怎样的行动借鉴?

为何是城阳区?

淄博市委书记亲自跑产业帮扶对接,背后是“急”与重视,也是落实。

去年9月,山东顶格部署“县域经济”,专门召开了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

会上印发了《关于支持强县产业帮扶弱县推动跨越提升的若干措施》,由经济强县与GDP排名后10位的县(市、区)进行结对,重点开展产业帮扶。

简单点来说,就是通过高效嫁接优势资源、合理匹配产业项目,持续增强欠发达县域的造血功能。

其中便提到了由青岛城阳区帮扶高青县。

当帮扶对象、路径均已明确,需要更进一步的主动和推动落实。



图片来源:淄博日报

而之所以选择城阳当“帮扶队长”,亦是基于其自身发展所做的考量。

今年一季度,城阳区以6.8%的增速位居全市第一,高于全市大盘0.9个百分点,尤其二产增速高达10.9%,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表现亮眼。

此外,经过多年产业转型升级,城阳区不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积淀深厚,在新兴产业布局上也走在前列,具备产业溢出的条件和能力。

特别是城阳区产业结构已从轨道交通的“一业独大”转为轨道交通、集成电路、绿色能源、空天和低空的“四轮驱动”,不少环节可以与高青县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联动。

像集成电路产业正成为城阳经济的新增长极。物元半导体在城阳总投资110亿,建设了国内第一条3D晶圆堆叠技术路线的生产线,突破了12项核心技术,签约落地的上下游企业超过20家。

而马晓磊一行参观考察的物元半导体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正是城阳集成电路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其技术优势和产能规模为产业链跨区域布局提供了可能。

帮扶背后的青淄联动

马晓磊在座谈会上指出,青岛市与淄博市、城阳区与高青县“合作的基础好、契合度高、互补性强”,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两地产业帮扶的内在逻辑。



图片来源:淄博日报

以此来看,淄博市高青县作为此次产业帮扶的受援方,与青岛城阳区的产业协作绝非简单的“施与受”关系,而是基于两地产业互补性和协同效应的战略选择。

给产业“搭梯子”。正如《关于支持强县产业帮扶弱县推动跨越提升的若干措施》所提到的,强县可将占地规模大、要素受限的生产制造环节、新产品线优先向结对弱县溢出转移。

城阳区受土地等要素制约明显的轨道交通配套产业、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环节、储能设备制造等,可以向高青县梯度转移,既缓解城阳的发展空间压力,又为高青带来实实在在的产业项目。

像上述提到的物元半导体设计研发环节可以留在城阳,而部分制造封装环节可布局到高青,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分工。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空间重组,既能提升城阳区在高附加值环节的专注度,又能带动高青县产业层次提升,实现双赢。

此外,针对强县在弱县布局建设“飞地园区”、弱县在强县设立“反向飞地”,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案例。

眼下,青岛市南区在与滨州市沾化区产业帮扶对接中依托沾化渤海智能产业园18万平米闲置厂房,共同打造“市南沾化数智产业园”,用来承接科技服务、加工制造等产业项目,目前已落地项目3个。

城阳区与高青县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在高青县设立“城阳高青产业协作园”,集中承接城阳区适宜转移的产业项目。

给创新“添动力”。马晓磊表示要“加快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平台共建共享、人才共引共育和成果共研共用”。城阳区密集的科技创新资源可以为高青县共享,双方可探索建立“城阳研发—高青转化”的协作机制,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拼积木”的模式,既避免内耗,又提升效率。

给招商“铺路子”。城阳区作为青岛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可以利用其国际化招商网络和影响力,与高青县联合策划招商活动,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关注高青、投资高青,而两地在招商政策上也可以相互衔接,为跨区域投资企业提供更优惠的条件。

给干部“结对子”。干事创业,关键在人,核心在干部,两地可以持续推进干部双向挂职、专业技术人才交流,促进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的互学互鉴。

透过一场帮扶,看见山东的“大棋”。

从全省视角看,城阳区与高青县的产业帮扶合作,看似是两个区县之间的局部协作,实则是山东省推动县域协调发展,让“1对1帮扶”真正产生“1+1>2”效应的积极实践。

这种“县县相扶”的发展格局,不仅有助于缩小省内发展差距,更能通过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全省整体竞争力。

当合作成为共赢,帮扶就不再是任务,而是一场关乎两城发展走向的“双向奔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