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的潮水裹挟着咸涩的风,拂过三北平原纵横的塘堤。当晨曦照亮观海卫老街的青石板,炊烟里飘散的不仅是杨梅酒的醇香,油锅里翻腾的不仅是鲜甜的滩涂小海鲜,更是一部以舌尖为载体的文明史诗。

慈溪,这座因海而生、因盐而兴的城市,将千年围垦的生存智慧、敢为人先的创业基因、青瓷秘色的美学密码,悉数融于一方餐桌。

从北宋大古塘的筑堤号子,到当代共富工坊的物联网大棚,从滩涂随手可拾的“海上菜园”,到远销海外的杨梅深加工产业链,慈溪美食早已超越果腹之需,成为解码城市精神的钥匙——这里的每一道菜肴,都是山海交响的乐章;每一口滋味,皆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干菜龙山泥螺 通讯员供图

【一】

慈溪的饮食基因,镌刻在咸淡水交汇的潮汐节律中,也浓缩着“围海造田”的历史记忆。北宋庆历年间,县令谢景初率众修筑大古塘的号子声,拉开了千年围垦的序幕。这场人与海的角力,不仅造就了“唐涂宋地”的沃土,更在潮涨潮落间孕育出独特的饮食文明。

退潮后的滩涂,是慈溪人最早的“海上菜园”:黄泥螺藏身淤泥,白玉蟹横行浅滩,梅童鱼随潮水进退。这些滩涂小海鲜无需远洋捕捞,却易腐难存。聪颖智慧的先民们便创造出活呛、盐渍、晒鲞等技艺。龙山黄泥螺以盐酒腌制,香醇入味,咸里透鲜,食时不觉厌腻,过口不忘;带籽鲚鱼经古法盐腌、季风晾晒,鱼籽凝如琥珀,入口脆嫩生香。


带籽鲚鱼干 通讯员供图

若说滩涂小海鲜是慈溪饮食的鲜味密码,那么盐碱红壤则成就了另一重美食传统。耐盐碱的雪里蕻、苋菜与滩涂作物共生,转化为油胛菜包、臭苋菜梗等特色菜,既化解盐碱作物的苦涩,又锁住滩涂风物的本味。菜卤汁蒸梅鱼则以发酵菜卤提鲜,将山海馈赠融于一盅。

盐渍土壤的酸性特质,更孕育出荸荠种杨梅的千年美名。慈溪杨梅因肉质细嫩、汁多味浓,北宋元丰年间即成为贡品,明清县志还记载了“梅熟时节,商贾云集,舟车塞道”的盛况。如今,慈溪杨梅不仅衍生出十二道热菜冷碟的杨梅宴,还远销海外,年产值超10亿元。

时至今日,“潮退而作,潮涨而息,食与天时共律动”的饮食节律依然在慈溪人的餐桌上延续。可以说,慈溪的饮食不仅是果腹之需,更是先民与自然博弈的智慧结晶,是“向海而食、向土要金”的生存智慧。


杨梅创新菜 通讯员供图

【二】

慈溪美食的筋骨,不仅浸润着“敢为天下先”的围垦基因,更暗藏着慈溪人勤于守艺、勤于创新、勤于开拓的精神密码。

北宋先民以竹笼沉石筑塘的魄力,正在当代创业者的身上延续。十年前,退伍归来的华伟巍接过父辈的创业梦,一头扎进看似门槛低的餐饮业,创办了海鲜餐厅。为找寻最新鲜、最合算的食材,他开车四处奔走。

龙山的大白虾比浒山便宜一半,观海卫的沙蟹更鲜……车轱辘碾过的海岸线,逐渐拼凑出海鲜版图,华伟巍也从一问三不知的海鲜“小白”,变成练就“望闻问切”真功夫的海鲜专家。指尖轻叩蟹壳,可辨空实;鼻尖细嗅海瓜子,便识咸淡。

凌晨驱车数百公里,只为在潮水退去的第一时间采购到新鲜食材,也成了华伟巍的生活常态。他笑称自己外号“小飞侠”,全因他开车迅猛:“不能不快,后备箱的海鲜可不等人。慈溪人吃海鲜,讲究潮水刚退、鲜气未散,差一小时,鲜味就折了三分。”


榨菜烧拉钓鲻鱼 通讯员供图

在慈溪,这种以苦为乐、亲力亲为的创业故事并非孤例。匡堰镇的戚迪锋辞去银行工作,扎根杨梅山。他夜以继日地建冷库破解保鲜难题,推动电商搭建170个账号矩阵,带动片区年销售额破3000万元。宗汉街道的史雯躬身入村,将废弃坍塌的农房,改造成花草满园、庭院芬芳的中式小院,融入秘色晓宴,将“青瓷”和美食融合,传播宋韵文化。

农妇彭启启的“逆袭”同样励志,从一无所知到农机达人,她自学开沟、播种、洒农药,四处参加农机展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知识,最终培育出宁波十大好稻米“南粳9108”。

这种硬核创业精神,在共富实践中愈发鲜活。掌起镇“乡村大厨”王剑萍以毛笋烤肉、桃胶甜羹守住农家本味,耳顺之年仍亲力亲为;杨梅共富工坊联盟通过“统收统销+分红取利”,让散户梅农年均增收5000元。

从滩涂到云端,从田头到舌尖,慈溪人以“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韧劲,将围垦精神转化为勤劳致富的实践,让传统滋味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三】

新时代的慈溪美食,早已突破味蕾的边界,以守正破界的姿态,在科技赋能、文化共振中,谱写出山海交响的现代变奏曲。

以杨梅为核心的产业链升级,是这首变奏曲的序章。在浙江慈溪匡堰镇,一颗红润的杨梅正串起数字化共富产业链。智慧大棚里,传感器实时捕捉温湿度与光照变化,智能水肥系统精准滴灌让果实保鲜期延长;自动化生产线上,杨梅采摘、分级、运输效率倍增。

创立三十余年的杨梅节则从最初的农事节庆,演变为融合文旅、商贸的综合性平台,还催生了深加工、研学体验等30余种新业态。游客既能体验“沉浸式采摘”的野趣,又能品尝杨梅秘色宴的匠心。


慈溪杨梅宴 通讯员供图

政府主导的“百县千碗·慈溪有味”工程,将千年滩涂的滋味密码转化为城市IP。通过标准化十大碗、十小吃,慈溪培育出菜卤蒸杭湾梅鱼、嵌糕等标志性美食,并将其推进高铁站、景区,触达数以万计的游客。

此外,慈溪还培育了多家省市级体验店,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味觉传播网络,让“蒸三臭”“红膏呛蟹”等特色美食“走出深闺”。

这场舌尖上的变革,最终化为共同富裕的多元实践:慈溪市农产品电商共富工坊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借助直播经济,带动农户创收;慈溪与常山县签订文旅对口协议,通过跨区域游客互送、产业互补,让山海协作成为共富引擎。政策扶持亦持续加码,奖励省级美食体验店,推动“慈溪优选”区域公用品牌覆盖杨梅、蜜梨等9大品类,3个品牌价值突破33亿元。


杨梅共富工坊 通讯员供图

从潮汐滩涂的盐渍智慧,到杨梅林间的数字革新;从大古塘畔的筑堤号子,到共富工坊的创业传奇,慈溪美食的嬗变,本质上是一部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史。

当秘色瓷盏盛起杨梅酒的醇香,当无人机巡过千年梅林,慈溪正以味觉为媒,书写一部“山海共酿、古今交响”的风物志。这里的每一道菜肴,都是围垦精神的具象化;每一次创新,都是对“勇立潮头”基因的致敬。

未来,随着“慈溪优选”品牌矩阵的国际化拓展、“农文旅商”深度融合的纵深推进,这座滨海之城将继续以味觉为密码,书写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正如杭州湾的潮汐,裹挟着千年滩涂的馈赠,奔向浩荡深蓝。

来源| 潮新闻 谢履冰 翁云骞

编辑 | 胡兴家

审核|赵思舜 胡孟才

慈溪·智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