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有点闹心。继年初那场SU7爆燃事故后,眼下又被一场声势不小的退车风波推上了风口浪尖。几百位SU7 Ultra车主凑在一起维权,又是录视频又是找律师,闹得沸沸扬扬。这事的起因说起来不算复杂,却像一根导火索,把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疑虑彻底点燃了。



杭州的刘先生是最早一批锁单SU7 Ultra的用户。按他的话说,当初下单纯粹是冲着小米的品牌去的,觉得雷军做产品实在,价格也亲民,两万块定金交得干脆利落。可谁能想到,这几个月等来的不是提车通知,而是接二连三的“糟心事”。先是车机系统更新后,号称1548匹马力的“排位模式”突然加了道坎,需要跑赛道刷成绩才能解锁,不然只能用900匹,这让不少冲着性能买单的车主觉得被“摆了一道”。紧接着,4.2万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拆车实测打脸——宣传里说“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专属散热通道”,结果里面既没导流槽也没连散热系统,拿鼓风机一吹,开孔处的纸巾纹丝不动,妥妥的“货不对板”。



这下车主们不干了。全国300多人迅速抱团,建群、录视频、找律师,要求“无损退车”,甚至有人搬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一赔三。5月12号这天,刘先生收到小米客服的回复:订单可以取消,但定金不退。“我们就是想要个公道,两万块也是血汗钱啊。”刘先生在维权群里的这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群里390多人,有交了定金等着退的,也有已经提车觉得被忽悠的,大家的诉求很明确:要么退定金,要么按法律来,别玩“定金不退”的套路。

面对汹涌的舆情,小米汽车5月7号深夜连发两次道歉,承认“排位模式”解锁条件变更和前舱盖功能表述不清,还说给未交付车主提供改配服务,已提车的送2万积分。可这波操作在车主看来,更像“隔靴搔痒”。你说功能表述不清?但宣传时雷军直播里信誓旦旦“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实车却连基本导流功能都没有,这不是虚假宣传是什么?你说送积分补偿?4.2万的选装件货不对板,两万积分满打满算也就200块钱,这诚意明显不够。



更让车主们心寒的是退订政策。客服说“订单不再生产,60天内不申请继续生产就协商取消”,但核心条款就一条:定金不退。有车主算了笔账:如果坚持不退定金,要么硬着头皮等车生产出来补尾款提车(不然可能被起诉),要么只能吃哑巴亏放弃定金。这种“二选一”的做法,被不少人吐槽“吃相难看”。有车主在群里调侃:“小米这是把定金当成‘违约金’来收了,合着你们犯错,我们买单?”

这事在网上炸开了锅,评论区成了“吐槽大会”。有人替车主不值:“车有问题还扣定金,这不就是耍流氓吗?”“说句‘表述不清’就想了事,当消费者是傻子?”也有人翻出旧账:“小米造车才三年,就敢号称‘世界第一’,现在露馅了吧?”还有人直接搬出法律条款:“虚假宣传退一赔三,这是写进消保法的,雷军不会连这都不懂吧?”

有意思的是,评论里不乏对小米“营销套路”的吐槽。有网友翻出宣传页玩起了“找不同”:“大字写着‘双风道’,小字藏着‘最终解释权归官方’,小米这字体设计比造车用心多了。”还有人调侃:“以前觉得小米是‘价格屠夫’,现在发现是‘文字游戏大师’,什么‘限时改配’‘协商取消’,说白了就是不想退钱。”甚至有网友拿其他车企对比:“同样是新势力,人家蔚来、理想出问题至少敢正面刚,小米这波操作,把‘真诚’俩字丢哪儿了?”



当然,也有少数声音替小米说话:“买车前不看清楚条款,现在闹退订是不是有点任性?”但这种声音很快被淹没在主流吐槽里。更多人担心的是,当“支持国产”变成“消费国产情怀”,当企业把营销套路用在消费者身上,以后谁还敢为“信任”买单?

作为旁观者,这场退车风波看似是一次产品争议,实则折射出小米汽车在用户信任管理上的短板。首先是宣传与实际的脱节。汽车不是手机,消费者花几十万买车,图的是实实在在的性能和品质,靠营销话术堆砌的“高端人设”,终究经不住拆解实测的考验。其次是售后处理的僵化。两次道歉看似诚恳,却在核心的定金问题上寸步不让,这种“认过错但不改错”的态度,只会让矛盾激化。更关键的是,当企业把“法律边界”当成处理问题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失去的可能是长远的品牌信任。



有人说,小米汽车太着急了。从2021年官宣造车到现在,短短三年就推出高端车型,营销上喊着“遥遥领先”,产品却没经得起细节推敲。这次的前舱盖问题、动力限制问题,本质上都是“赶工”留下的隐患。而面对问题时,没有展现出老牌车企的成熟应对,反而用“文字游戏”和“定金条款”来止损,这波操作,伤了太多冲着“小米口碑”而来的消费者的心。



汽车市场从来不缺后来者,但能走长远的,一定是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企业。希望小米能借这次风波好好反思:造车如做人,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或许才是破局之道。毕竟,消费者可以给新品牌包容和时间,但不会给“消费信任”的行为买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