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优促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暨第十次工作年会在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闭幕。

25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学校负责人、师生及家长代表参与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的系列活动。为期两日的学术大会、思政大讲堂暨文艺晚会、心理与家庭教育公益论坛、戏剧教育论坛及创新科技展等平行活动浓缩了这个学术性、地方性的非营利组织十年的成果与未来期待。

十年来,从当初学者的愿望萌芽,四川家喻户晓的名校牵头,再到众多企业家贡献爱心、“零薪资”付出、最终辐射与帮扶众多区域与学子,不禁让人感叹星星之火如何燎原?时代变革背景下,居然再次剑指下一个十年教育何为——让人好奇,自始至终,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这持久的教育行动?

初心:从“学者梦”到“教育行”

一个愿望:名校资源能否辐射山区

在会议现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教育专家纪大海回忆,十二年前,他带着四川省教育学会、四川省教育人才教育工委的倡导,在攀枝花米易的一次会议上向300多位与会者提问:能否成立一个名校名师联盟,辐射到教育不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与偏远山区?


十周年现场为发起单位颁发答谢纪念牌

“当时,公办、民办、改制学校相对独立发展,如何打通地域区隔和校际围墙共同发力?”会上,时任成都七中校长刘国伟、成都石室中学校长田间等都非常激动,当即表示愿意带头,便着手行动。

纪大海与校长们达成一致:要把教育做好,不仅得有名校和名师,还得有家长和社会,不仅是几所中学,还得有小学与大学——所以建议协会定名与教育愿景相关,为“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乃为联盟“立心”。此后,又提出两个关键问题,立信:名头从何来?立身:经费哪里找?

一粒火种:点燃理想正追寻

纪大海清晰记得,会上,四川知名民办教育品牌嘉祥教育集团参会代表表示可以向其董事长请示。而企业家向克坚的点头,成为优促会从“学者梦”到“教育行”的起始。

在十周年庆典上,向克坚发言表示,起初并没有想到建立学术协会的流程如此繁多,但省市行政领导都很支持这项行动。没名头,他与团队数次向主管部门申报;没基础,他求教母校重庆大学参与“大中联动”;没经费,便多年持续感召企业家参与。

不过,十年之后他也没有预估到:发起的“川蜀模范学子”助力奖公益计划表彰优秀学子,有企业家一次捐赠几十万;九期中学生导师制研学旅行公益教育项目,每年都有教育界、文化届、金融界等知名专家学者、爱心企业家及社会贤达作为导师;而后清北、港大甚至海外多所高校都陆续参与到各类活动中。


小金学子为优促会伙伴献上哈达

他更没有预估到,嘉祥带头近8年来先后对小金、茂县、马边等地进行帮扶,在小金中学举办嘉祥实验班,帮扶辐射实现全县本科升学人数从个位数跃升至168人的佳绩。“有一次,一位嘉祥老师在小金打车,师傅知道是支教老师,坚决不收车费,让老师感动万分。没有什么能比梦的实现更让人坚信信念之力,也没有什么比爱的双向奔赴更让人动容”。

优促会会长陈华忠感叹:“你说,一个人能够做成什么?从最初几个人到上千企业和高校志愿者们参加,火焰真的就燃起来了,还是熊熊大火,一传十,十传百,想要教育越来越好,就要这共同的追寻。”

一种信念:助推“西部教育发展”

原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在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为主题的优促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暨第十次工作年会上致辞。2017年,优促会与中国教育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承接“乡村教育家成长助推计划”,对一批西部乡村学校进行长达4年的帮扶,也让中国教育学会看到优促会有意助推西部教育发展的决心。

秉持“教育育人 教育兴川”的愿景,2016年,优促会再次承担学术责任,承办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九次学术年;2019年承办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让十年成为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蜕变。各会员单位先后走进山乡、迈向城市,带着共享共育的理念深入四川甘孜、阿坝,云南腾冲,青海西宁、海晏,云南腾冲,甘肃兰州等地送教、捐资、交流,也帮助部分地区构建起符合地方特色的教育新生态。

截至2025年4月,优促会累计捐资2000余万元,惠及师生超10万人次。十年间,优促会“跨区域交流”的愿望已然生长为了“跨时代变革”的担当。

涌现:从“十年长跑”到“社会美好”

“大家都是没有工资的,就连暑期导师带领学生的职业体验,都是一边带学生一边线上办公!”陈华忠表示,他作为见证者,看见因为有优促会秘书处的持续付出,十年来,是教育人用真诚唤醒企业家,后有企业家用行动唤醒着社会。

教育使人成长,公益使人年轻


优促会公益导师于永超分享

现场,企业家代表邹琴发言中没有强调她捐赠的款项,但却表示多次带着孩子、企业员工及子女一次次卷入到公益中的收获。

律师于永超代表公益导师也带来他的故事:“我还是清华附小的法治副校长时,偶然与优促会相遇,陪着一名学生从高中走向大学,他的愿望是上211大学,结果只考了个一本,最后也未曾去到喜欢的学校与合适的专业,我特别心疼。但他对我说,于老师没关系,每一步都是我自己走过来的。我会非常好的利用时间多读书与结交有意思的人,做有意义的事情。今年元旦,他给我寄了一箱释迦果,说这是给人辅导打工赚的一笔小钱,果子好甜,我吃得很酸。这正是优促会长期倡导的“勇于担当,懂得感恩”精神的体现。

他认为,教育使人成长,公益使人年轻,十年来,无数导师与同学共同绽放,相互照见。研学导师公益项目在全国已成为现象级行动,让社会从不同角度看见青年的未来,看见教育的未来与国家的未来,师生彼此赋能,彼此成长。

十年学术追求,教育争鸣在路上



优促会年会开幕式上,《对话教育热点——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十年“教育争鸣“实录》一书发布。该书是对会刊“教育争鸣”栏目文章的进一步梳理、提炼和汇编。

会刊主编向晏平回忆,2015年2月优促会正式注册成立后,赓即申请举办了内部学术刊物。每年2期,关注教育热点、行业动态、学校管理、教学现场、教师发展、会员风采等,定期举办的“教育争鸣”活动吸引到国内众多专家和一线教育者,他们根据当下教育热点,各抒己见的反思碰撞,最终这些思想从线下到会刊,再实现全国范围的观点共享。

编辑会刊的十年,跟随每一期文章,向晏平几乎不落下每一个重大时刻,他见证着优促会的不断发展,包括各类公益活动、学术实践等,从最初约稿难到现在每期有近20篇教育论文被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教育期刊转载,部分论文甚至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他说,这样的学术价值也是编辑团队对每个文字细致打磨的意义。

心理与家庭公益论坛 家长在成长



第六届心理与家庭教育公益论坛与戏剧、学前论坛同时作为平行会场在十周年向大众亮相,成都市双流区教科院院长谭红是第五次作为嘉宾与家长们互动。

从学校校长到区域教科院院长,多年来她给不同视角的见解,也发现了家长们的变化:参与者越来越多,每年提前搜集家长提问,从第一年很多家长聚焦‘如何驱动孩子的内驱力’表现出焦虑,到第六年更多人有了多元需求,可以发现家长对待教育态度的转变。

“十年间,均为公益,从四面八方涌现出各种助力者”她感恩,2017年起优促会承接并启动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培训及资格认证考试项目,全国专业人才储备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王晶老师、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等一批教授连年指导,让四川教师与家长保持终身学习。

传承:从点燃到擎光的“未来之约”

5月9日,三位学子特别回到成都,将当初获得的爱意再次传播反哺给这个集体。

曾获得川蜀模范学子自立自强励志奖的张峻彩讲述高二曾聆听到西北工业大学刘波教授的航空发动机讲座,立志选择航空飞行机动力工程专业,在北航就读本科,愿意继续帮助四川学生立志报国。嘉祥锦江毕业生岳丽锱与已成为Meta机器学习软件工程师的徐苑媛则从当年高中时获得前往国内外研学的经历与启发为原点,分享《未来已来,青年何为》与《AI时代下,青年核心竞争力何在》的话题。


优促会秘书长、嘉祥集团董事长向克坚现场分享学子传承故事

“曾经帮助过的从川大考入剑桥大学学生郭力嘉,现任伦敦国王学院研究员、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她获得帮助后将这份爱助力去帮助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成长,加入优促会研学营,持续以学术之力促进社会福祉。”

在十周年活动现场,将整个活动串联起来的公益行者向克坚讲述着这个故事,他说,感恩见证了一个教育共同体的蓬勃生长,看见一届又一届的接棒人愿意用行动点燃梦想,本次年会与2035年相约,“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虽有答案万千,但优促公益组织认为的“教育应为”很简单:教育强国,为追求社会吉祥与生活美好而永不停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