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看初一二,下看十五六。”古人认为,这四天的天气情况尤为重要,能够作为上半个月和下半个月的旱涝趋势、气候变化的参考依据。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但那个时候农业水平比较低下,且没有预报。因此,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比较重,遇到旱涝没有太好的措施,往往会造成作物减产。

所以古代的农民们就通过千百年来的长期观察总结出一些规律,形成农谚。这些农谚虽然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但通常基于经验,还是能够起到参考作用的。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也没有如今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卫星观测、雷达观测等这些方法,只能是结合月相、天气现象、动植物行为等来判断天气走势和气候变化。

初一、初二和十五、十六是月相变化明显的时期,月相可能影响潮汐,进而可能关联到天气变化,比如降雨或风向等。

今天是农历四月十六,是旧时人们认为的旱涝趋势和气候变化的时间点。那么,有啥说法呢?

在旧时民间有“十六若晴天,农人愁断肠”的说法,什么意思?这天晴天有啥预兆呢?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一、四月十六晴,旱到秧苗青

古人认为,如果农历四月十六这天是个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后续干旱,可能影响水稻插秧后的生长。

正常的话,小满前后就要进入雨季了,此时晴天可能打破正常雨季规律,导致降水减少,影响农作物生长。

按现在的知识来解释,就是副热带高压提前增强或冷空气势力弱,导致雨带北推延迟或减弱,引发干旱。像农谚“旱锁四月半,难求五月雨”等,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二、四月十六晴,麦子空壳灵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四月十六这天是个大晴天,不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降雨的天气比较少。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冬进入灌浆期的小麦,因缺水导致籽粒干瘪,影响产量。



三、十六日头笑,河底晒成坼(chè)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里说的“日头笑”指阳光强烈,“成坼”则指的河流龟裂。

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四月十六这天是个大晴天,比较酷热的话,那就预示着接下来的夏季高温少雨,河流干涸,呈现龟裂的样子,说明干旱比较严重。



四、十六若刮西南风,农人愁断肠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看到农历四月十六前后多刮西南风的话,农人就比较犯愁了。因为,可能会导致出现“干热风”,易造成北方小麦减产。



明白上面这几句农谚的意思,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十六天若晴,农人愁断肠”这句农谚就容易理解了。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四月十六这天是个晴天的话,往往预示着接下来可能会出现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不利。

那么,这天晴天有啥预兆呢?

例如,华南地区,如果四月十六这天是个晴天的话,可能预示西南季风延迟爆发,雨季推后,像云南初夏可能会出现干旱;江淮地区,如果农历四月十六这天是个晴天的话,可能意味梅雨“空窗”,导致水稻田缺水;北方地区,如果农历四月十六这天是个晴天的话,可能会加剧干热风风险,影响小麦灌浆。



古代时的农业水平不高,产量又低,加上平时又没有多少余粮,一旦因天气原因出现减产的话,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这样一来,人们就要为接下来的生计发愁了,因此,有了“十六天若晴,农人愁断肠”的讲法。



当然,我们现在不用过于担心,一般小的旱情可以通过灌溉来缓解,涝了也可以排涝,生长不好还可以追肥和使用生长调节剂,通常不会造成大面积减产。但是,如果遇到大的旱涝,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太好的办法,往往会给农人带来一定的损失!

今年北方一些地区就比较干旱,影响当地作物的生长,人们比较犯愁,都盼着下点雨来缓解旱情。那么,接下来还要旱多久呢?

从中央气象台5月12日18时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信息中来看,据实时气象干旱监测与干旱灾害预评估:我国陕西、河南等省份存在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陕西西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特旱。这对于当地即将成熟的小麦开始,会影响灌浆,并且,还有出现干热风的风险,影响产量。

预计,未来3天,我国四川北部有小到中雨,重庆北部、云南东部有中到大雨,对这些地区的旱情有一定的缓和,其余旱区少雨,气象干旱维持或发展。



那么,旱情会持续多久呢?

从预警中来看,预计,未来15-30天,我国华北西南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气象干旱将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看来,要想完全判断干旱,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对此,大家怎么看?您那边的天气情况如何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