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第四次文物普查队工作人员对春秋祠进行相关数据采集。

□ 文物普查基层行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文/图

四川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丰厚的“家底”无疑给四川省第四次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带来巨大挑战。

挑战面前,四川省高度重视、高位统筹、高质推进、高效落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截至目前,第三次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已全部复查完毕,共计65231处,复查率100%;

省平台已填报数据70605条,其中填报三普复查数据64879处,填报率99.62%,149个县(市、区)完成三普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填报工作,数据上传数量、上传率均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一;

四普调查新发现数量4775处,新发现数量居全国第六,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推荐上报红岩洞遗址、仙山摩崖造像和梓潼关基井等8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全国2024年度四普重要新发现。

近日,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四次文物普查基层行采访小组一行深入四川广元、资阳、泸州等多地,探寻具有四川特色的文物保护之路背后的故事。

创新模式突破普查难点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近年来,徒步古蜀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古蜀道剑阁段因为有着较为完整的古道,更是热门路段。

“剑南路,多古柏。”相比其他断崖峭壁林立的蜀道路段,剑阁翠云廊被称为“最温柔的古蜀道”,这里古柏繁茂苍翠,平均树龄1000余年,非常适合徒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跟翠云廊古蜀道平行而建的,还有一条路——108国道。这条国道的前身,是1937年全线贯通的川陕公路。川陕公路是一条穿山公路,沿古蜀道金牛道修建,在抗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后来经多次改道修建,形成了现在的108国道。108国道旧址也是此次广元四普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位。

4月14日,采访组一行来到翠云廊的原108国道旧址时,剑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正在安装“文物保护单位安全责任公示牌”。牌面清晰标注了文物名称、级别、行政主管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等内容。按照相关流程,目前相关部门已对该处旧址进行了登记,安装公示牌是为了更好地对这一旧址进行保护。

给新发现的文物点及时安装公示牌的举措,源于广安市四普工作中的一个创新机制,即“发现即保护”工作机制。

“有了这一机制,我们对新发现文物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发现后会立即设立保护标志,落实安全责任人和‘点长制’,实现‘普查一处、保护一处’动态覆盖,确保每一处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元柏介绍说,通过边普查边保护,确保文物从发现到保护无缝衔接。

创新机制,解决普查工作难点,是四川省四普工作的突出特色。

在三普经验基础上,四川省出台了多项创新举措。比如,省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工作机制,研究解决四普等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与财政厅、商务厅、水利厅等部门联合印发普查工作文件。又如,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督察与纪检监察机关协调联动机制,印发《关于做好我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违纪违法问题查处工作的通知》《关于严肃查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的工作方案》,推动文物等文化遗产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效落实。

科技赋能强化支撑保障

位于泸州市叙永县陕西街的春秋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以精湛的木雕艺术见称,被誉为“川南木雕瑰宝”。春秋祠也是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旧校址之一。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承载着无数个故事和回忆,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岁月中的感人故事。

4月16日,记者一行来到春秋祠时,叙永县四普工作人员正用全站仪、高精度GPS、无人机等专业设备,对这里的建筑进行数据测量,展开系统性采集工作。

叙永县文保所所长黄英告诉记者,针对野外的摩崖造像等新发现文物,普查队员深入山野,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高精度RTK测绘及全景影像采集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全方位记录文物本体特征及周边环境。通过系统化、网格化普查工作,叙永四普中累计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近100处。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四普的一大亮点就是实现科技赋能,突破传统调查模式,采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对文物进行全景航拍、数据测量、平剖面图绘制,GIS系统集成地理信息与文史数据,构建起动态化的数字档案库。同时还会进行分类建档、数据录入等,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此外,四普工作人员通过深入走访群众、调阅地方志及族谱文献,展开跨学科考证,形成图文并茂的标准化档案。

夯实根基激发群众参与

4月15日,采访组一行来到资阳市安岳县岳阳镇凤型村,在这里,有一处新发现文物——凤型村菩萨岩摩崖造像。

安岳境内有各类石窟造像140余处,共有造像约10万尊,石刻佛经40余万字。在安岳还能发现新的石窟造像,实属不易。其中,不少都是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这与安岳县在文物普查中坚持普查与普法相结合,营造良好氛围的举措不无关系。

普查期间,安岳调查队员每到一个村社都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每到一个文物点都张贴“文物安全责任人”公示牌和“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等警示牌,共发放宣传单7000多份,张贴宣传标语500多张,使文物普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升群众保护文物意识、参与文物普查的积极性。

边普查边宣传,积极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散落民间的文化碎片重归公众视野,也是四川省文物普查工作的一大亮点。

四普工作开展以来,四川多地推出创新举措加大宣教力度。比如,叙永县江门镇创新推出“历史文物有奖征集”,对提供有效线索者给予荣誉证书与物质奖励。开展征集以来,共收集有效线索8条,新发现历史文物5处。此外,还发出全民守护的倡议,继续完善有奖征集机制,开通24小时文物线索热线,并开展“文物进校园”“文物进老年学校”“江门说法之文物保护”,提高文物保护的普及度。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号角吹响,四川省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大力宣传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成立四川省四普志愿服务总队,不断扩大社会覆盖面,认真落实“应普尽普、应保尽保”的普查要求,通过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2000余条。

让尘封历史重现光彩,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如今,在川蜀大地,“文物普查、人人参与”浓厚氛围已然形成,全民共护文物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